青口貝,即翡翠貽貝,部分沿海地區稱為“海虹”,乾製後即為“淡菜”。分佈於東海南部和南海沿岸、渤海區域。
據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2021年4月30日發出的關於食用海虹的預警通告:
“海虹”又稱貽貝,是北方常見的一種食用性貝類,雙殼黑褐色。近年來,北方沿海縣市發生了多起因食用海虹引起的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事件。
海虹的麻痹性貝類毒素是由於海虹攝食有毒藻類在體內蓄積毒素造成的,根據近幾年的監測,海虹麻痹性貝類毒素髮生髮展具有一定的規律,從3月下旬隨着氣温的升高,海虹體內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逐漸升高,6月降至判定限量值以下,現正處於上升期。
根據河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我局近期檢測結果顯示,貽貝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已經超出安全限量標準2.0倍以上,如果食用極易引起中毒,會導致人出現四肢肌肉麻痹、頭痛惡心、流涎發燒、皮疹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為防止海虹中毒事件的發生,提醒廣大市民近期不要採集、買賣、食用海虹。一旦發生食用海虹出現中毒症狀後,應立即趕往醫院就診。
海虹 視覺中國 供圖
吃海虹為什麼會中毒?
一把鉗子,一提小桶,構成了社交平台上“趕海網紅”們的基本裝備。視頻裏的他們只需在海邊的礁石沙灘間尋找片刻,就能拾得滿滿一桶的珍饈美味,海虹、毛蚶、扇貝等應有盡有,讓屏幕前的“粉絲們”羨慕不已。
然而,美味的誘惑背後竟是對生命的威脅。
據報道,近日河北省秦皇島市陸續出現食用海虹中毒患者,經臨牀醫生詢問得知,患者均食用了自己捕撈的海虹。在這之後,唐山市曹妃甸區也出現2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其中1名經搶救無效死亡。而近年來每到四五月份,就有此類中毒事件見報。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吃海虹中毒呢?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阮光鋒表示,其原因與海虹體內蓄積的貝類毒素有關。“藻類大多可以產生毒素,海虹本身並無毒,一旦攝取了海水中的有毒藻類,就會被毒化,藻類的毒素對海虹無害,但會大量聚集在海虹的內臟和生殖腺中,且很難排出。海虹中毒會導致出現四肢肌肉麻痹、頭痛惡心、流涎發燒、皮疹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僅0.5mg就能使人斃命。”
麻痹性貝類毒素可溶於水,且耐熱、耐酸,煎炒、水煮、高温、高壓等常用烹飪方式都不能將其完全破壞。阮光鋒特別強調,所有貝類毒素引發的中毒,目前均無特效治療藥物。一旦中毒,基本只能依靠自身的解毒機能來分解、清除毒素。
據秦皇島市疾控中心介紹,麻痹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中最常見的貝類毒素,分佈廣、危害大,是貝類毒素裏面最毒的,極耐高温,即使是烹煮後的海虹,其體內依舊存有此類毒素。四到五月份是海虹體內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最高的時候。
最近幾年的高危貝類主要是貽貝,其次是牡蠣、扇貝、蛤蜊等濾食貝類。
記者查閲資料發現,近年來貝類中毒事件時有發生,由於海洋污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愈益頻繁。為應對貝類中毒事件頻繁發生,許多國家規定從五月至十月進行定期分析,發現上述測定超過標準,即發出警告,規定不得采取、出售及販賣含毒貝類。由於貝類的毒素主要積聚於內臟,因此有的國家規定貝類要去除內臟才能出售,或規定僅留下白色肌肉供食用。
實際上,此前官方已經發過關於海虹等海產品的食用預警。3月25日,秦皇島海洋和漁業局海港分局發佈預警通告,禁止任何單位、個人在海港區轄區海域內採集捕撈海虹、毛蚶、扇貝。同時建議廣大市民近期不要購買、食用海虹、毛蚶、扇貝等貝類。
阮光鋒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儘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沿海地區居民不要在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打撈或採食海產品,更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採集、捕撈海產品。在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狀,要立即趕往醫院治療。
享受美味海鮮
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食用海產品、水產品時,一定要充分煮熟、蒸透。若食用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應及時去正規醫療機構診治。
其次,在處理生鮮時應戴手套,以防扎傷,一旦出現傷口要儘快處理,如果傷口又窄又深,建議到醫院諮詢是否需要打破傷風疫苗。
另外,假期旅遊到海邊戲水也要做好保護措施,特別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體有傷口者,以免被創傷弧菌侵襲而導致感染。
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 綜合:遼瀋晚報、秦皇島發佈、經濟日報、深圳食藥安辦
監製:張力
編輯:張楊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