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最討厭父母的五大行為,第一個就是它……!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健康

小楓最近為總是控制不住對女兒大吼大叫而苦惱不已。她讓女兒去學習,女兒有時就會説:“我學了挺長時間的。我現在想去畫畫。”她想給女兒報個網課,加強一下薄弱學科的學習,可女兒偏偏不幹,説是她要靠自己預習。跟女兒規定每天早晨七點半起牀,可每次她都要叫上好幾次,直到八點過後才起牀。要求女兒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可每次進女兒的房間總是發現滿地狼籍……起先她還能和顏悦色地勸導,可最後還是難免大發雷霆。她一頓“河東獅吼”之後,女兒也很不開心,母女之間陷入冷戰。看着女兒無助的樣子,她也心疼、內疚不已,可是過段時間卻還是“濤聲依舊”。

在頭條號上,有一篇文章寫過孩子最討厭父母的五大行為,大吼大叫赫然列在榜首。幾乎每個家長都曾對孩子大吼大叫過,做個不吼不叫的父母到底有多難?在這條漫長的陪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應該如何修煉?一、吼叫的危害孩子越小,他越是把父母當做安全的依靠、無上的權威。如果他經常受到父母的大吼大叫,經常看到父母失去控制的樣子,他的內心就會充滿恐懼,覺得無所依靠,感到失去了安全感;他也可能會自怨自艾,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才使得父母不再愛自己;他也可能對父母的“惡意對待”充滿了怨恨,覺得父母很可惡。也許他會因為你的吼叫,暫時收斂一下你認為“不好”的行為,卻無法長期地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在童年時期長期遭受吼叫的孩子,他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感受是扭曲的,他的心靈也會因此落下陰影。這種陰影可能會一直藴積到青春期才會爆發。我們看到有的青春期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叛逆冷漠,可能與他童年時長期遭受父母的大吼大叫是有一定關係的。而身為父母在衝孩子發火後,看到孩子滿臉委屈、精神落寞,也會陷入對自己的責備和認為自己無能的羞愧之中。

二、吼叫的原因(一)“吼叫式教育”也會遺傳每個人的童年時期,都是通過觀察父母來了解這個世界。父母經常吼叫孩子的家庭,這種教養模式就很有可能代代相傳。即使當初那些被吼叫的孩子如今文化水平很高,讀了很多相關的教育書籍,掌握一些兒童教育理論,知道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會破壞孩子的性靈,但在孩子屢教不改,自己的耐性被消耗殆盡時,童年的經歷和感受就會猛跳出來,吼叫就會成為默認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你是不是在每次吼叫過後,都會在愧疚中依稀看到當年父母吼叫你的一幕幕?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裏寫到,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的童年也是在父母的吼叫下成長的,你沒有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怨恨、恐懼,就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新生家庭中。

(二)自我價值感低面對孩子的不合作、屢教不改,就會導致情緒激動、大吼大叫,可能是因為你的自我價值感較低的緣故。有時你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對自己的教導不加以理會,是因為自己不被孩子重視,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於是便對孩子大吼大叫來武裝自己顯得強大,因為你無法容忍自己在孩子面前變得弱小,用大吼大叫來掩飾你的恐懼、難過、失望、羞愧等情緒。

你的大吼大叫也有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大,或者在別的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你不能發泄到別人身上,只能積壓在心中。孩子的錯誤一下引爆了你的憤怒,他成為了那個無辜的受害者。想想你有沒有遷怒於孩子的時候?自我價值感強的人會珍愛自己,也會珍愛別人,只有弱者才會把怒氣遷移到比他更弱的孩子身上。(三)認為“教育”就是“控制”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千百年後仍有信奉“棍棒教育”者,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打和罵都是為了孩子成才。我們也經常聽到一句俗話“慣子如殺子”,很多家長意識到對孩子的過度寵溺會使孩子養成許多壞習慣,形成不了良好的人格,嚴重影響到孩子健康發展,於是便站到“溺愛”教育的對立面,對孩子的教育一切從嚴,信奉“吼叫式”的教育。他們覺得如果對孩子過於温和,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他們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卻唯獨沒有想到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如果孩子對自己的教導有所違背,他就會覺得孩子不受控制,於是就用吼叫的方式去鎮住孩子,把教育孩子等同於對孩子的控制,大吼大叫就是這種錯誤的教育思想的外殼。

三、如何做不吼不叫的父母(一)與父母和自己和解我們衝孩子發火,是因為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行為,甚至是不能接納孩子本身。而究其根源是我們對自己和父母也沒有完全接納。在我們的童年時期,大多數孩子都遭受過身體和語言的“暴力”,被父母大吼大叫也是常態。老一代的父母由於年代所限,忙於生計,沒有多餘的精力來理解、關注孩子,家家都是如此,那就放下對父母的怨念吧,理解他們的不易,更是對自己的救贖。董卿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提到父親對自己的嚴苛也曾經潸然淚下,然而她也提到,正是父親的教育方式成就了現在的自己。對童年的經歷懷着感恩之心,感謝父母的辛苦培育,與父母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接納那個恐懼、羞愧的自己,才會使自己以後的人生路走得更為順暢。

(二)增強自控力每次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時,也是一個增強自控力的絕佳時機。自我控制的基礎便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認同,要從內心深處認定自己和孩子都是值得尊重,值得禮遇的生命個體。也可以每天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我和孩子都是無比珍貴的寶貝,應該彼此温柔相待。每天的空閒時間便在心裏默唸這樣的語句,潛移默化地去影響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認知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記錄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記錄每一次發火的時間、地點、事件起因;記錄發火前的想法、發火時的語言、發火後的感受;記錄下你對這件事的評價和更好的處理辦法。不要嫌麻煩,誠實地記錄這個過程,你對自己的瞭解就會越來越深入,你的自控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三)尊重孩子意願

如果你把“教育”等同於“控制”,孩子在你的吼叫下會暫時變得服從,而他自己的需要也被壓抑了。孩子有時不聽話,是因為他也有發展自我的需求。孩子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當孩子説:“不,我不想這麼做。”時,恰恰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表現,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良性的溝通形式。如果你想讓孩子在休息日讀《作文選》,而孩子喜歡畫畫,一直想把那幅風景畫完工。如果此時你再採取吼叫的方式,他就會更加委屈,甚至會反抗。如果你能和孩子平心靜氣地討論休息時間的安排,讓孩子有固定的時間去畫畫,也有固定的時間看會作文選,這豈不是既尊重孩子的意願又能解決問題嗎?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為了孩子和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請對孩子停止大吼大叫,給孩子一個温馨的成長港灣吧。PS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對於“吼叫式”育兒,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