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停地催催催,可能才是孩子拖延的“元兇”

孩子是世界上最多變的一個物種,有時候可愛讓你無法招架,有時候因為拖延磨蹭分分鐘鍾可以讓你宇宙爆發裂變。

如果做個排行榜,投票選出最讓家長苦惱的教育問題,估計“孩子磨蹭”問題可以進入前十名。這個磨蹭,可以説橫掃各個年齡段,從四五歲到青春期,讓每個家長苦惱不已。

父母不停地催催催,可能才是孩子拖延的“元兇”

朋友家每天「日常四大催」定時上演:催起牀,催吃飯,催作業,催睡覺,一天三場,天天循環播放。在跟我講故事時候都顯得有點不好意思。

“大寶,7點,起牀了”第一次催促,時間滴答過去了十幾分鍾,奶奶二次催促開始了!兒子終於伸下懶腰,應了一聲,但還是賴在牀上,等着別人給他穿衣服;衣服穿完了,小傢伙又跑到玩具間去玩玩具了,她奶奶催得不耐煩了,開始帶着脾氣吼叫着我的名字,“你看你兒子起牀這麼久了還不去刷牙,應都不應”,我在房間裏已經聽得不耐煩了,小傢伙是免疫了,哼都不哼一聲!我生氣加吼叫“馬上,立刻去刷牙”小傢伙這才去衞生間刷牙!

刷完牙又開始催吃飯,吃個飯也不專心,這裏摸摸碰碰,那邊吃一口,休息個半天,發呆一下,就這樣一頓飯吃個40分鐘到一個小時,兩個老人家擔心孩子吃不飽,這邊一直催着快點吃,那邊飯冷了再熱,幼兒園最遲9點到校,孩子大部分時間都遲到。

晚上小傢伙磨蹭不想睡覺,每兩下喊“我肚子餓”或是我要上廁所,他爸爸有時候會生氣的吼叫,有時候還會打罵,這樣在安靜夜晚,就會聽到委屈哇哇大哭的聲音在樓上樓下回響……

身有同感,在與孩子“磨蹭”鬥智鬥勇過程中,自己的心肝脾肺大腦都被傷了遍,更重要是還傷了與孩子的感情。據相關調查,高達80%的孩子在“出門 、寫作業、收拾玩具、洗澡、睡覺”等環節最容易遭到家長的催促。那麼為什孩子會喜歡磨磨蹭蹭呢?


孩子的世界,與你的關注點不同

著有《拖延心理學》的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簡·博克認為,“拖延的毛病,既非惡習,也非品行問題,而是由恐懼引起的一種心理綜合徵”。

在孩子的世界裏,你是他的全部,對於你他有太多依賴,有時候他的行為僅僅是為了得到你的關注!

父母不停地催催催,可能才是孩子拖延的“元兇”

在懷了二寶後,我已經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二寶身上,已經很少晚上陪大寶睡,給他講睡前故事。有一天晚上,小傢伙從9 點折騰到11點還沒睡,孩子他爸生氣地打了他,小傢伙不依不饒哭着,喊着要媽媽。

等小寶睡着了,我走進隔壁卧室,抱着大寶,温柔跟他説:“為什麼還不睡啊?”小傢伙吸了吸鼻子,帶着哭腔説:我想要媽媽,媽媽現在都只要弟弟,都不陪我了,嗚嗚……?”

我鼻子有點酸,抱着大寶,輕輕拍着他的背,説:“都是媽媽不好,最近沒顧到大寶了,媽媽跟你道歉!來媽媽陪你!沒多久,小傢伙也累了睡着了!”

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健全,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很難消化太長太複雜的指令。

所以作為家長有時候我們對孩子,不是從孩子角度去看問題,而是以大人標準去要求他,給他壓力,就拿孩子玩玩具來説,他要玩完了再吃飯,你要他先吃飯再玩,這就是一種與孩子的權力之爭,他會下意識用他能理解方式來對你行為表示抗爭。有時候跟孩子討價還價,對任何一方都是不好的!


拖延人之常態,但不能形成習慣

快起牀了!

快洗臉呀!

快吃飯啦!

快上學啊!

……

這個情景相信很多家長都很熟悉,每天我們像個喇叭一樣,播放着相同的內容,催着娃從起牀到上學到做作業到睡覺,一天也就這樣過了。

父母不停地催催催,可能才是孩子拖延的“元兇”

有時候在催的過程中,家長感覺與其催還不如自己做,速度也快,還不會被氣得半死,例如衣服幫孩子穿了,鞋帶幫孩子綁了,飯給孩子餵了……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也就不奇怪。

長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強烈的依賴心理和習慣,對自己的事缺乏參與感,總是很有“耐心”地等着家長來“解圍”,父母幫忙越多,孩子越磨蹭,自理能力越差。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優雅説或原諒説,孩子還小,這只是他下意識的行為,但是長此以往下去就容易養成孩子散漫,沒有自律性格,做事效率低下,缺乏組織和計劃能力,長大了進而影響他的學業事業!

也就是説催促並沒讓孩子生成一個什麼時候做什麼事的內在節奏,大人不催——孩子不動;大人小催——孩子小動;大人吼着催——孩子才動。 孩子變成了只會依賴其他人的行為作為判斷標準,難以構建出自信能力,在人際關係中善於處於被動!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孩子這種拖延磨蹭情況呢?

不催促,把自由還給孩子

其實很多孩子對時間感知比較缺乏,對於他們來説,1分鐘和5分鐘並沒什麼差別,我們平常不斷提醒孩子現在的時間,卻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注意時間。

我們經常説的“趕緊”、“快點”這些脱口而出的“催”詞,孩子根本沒有的時間的經驗。其實,要讓孩子具備“時間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在規定時間內,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去到哪裏?就像孩子下課玩耍,他清楚下課時間大概多久,除了上廁所外,還可以做什麼事,鈴聲一響,身體和專注力都要回來了。

又如“5分鐘”是個明確時間,當你跟孩子説:“我再給看5分鐘,時間一到了,就馬上去做作業”,鬧鐘的鈴聲就是給孩子的提醒,“滴答滴答”孩子對時間有了大概感知。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管住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嘮叨,讓孩子自助力小芽慢慢破土成長!明確孩子與父母界限,自己事情自己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提升自主能力,與孩子多進行愉快溝通,給孩子合理選擇權利!

用行為引導行為,批評教育訓斥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導致更多問題,讓孩子承擔後果,對自己行為負責權力!

養育孩子,就像牽着蝸牛去散步,與其牽着它費力往前走,不如換個心態,與孩子一起,慢下來,一起聆聽鳥語花香,看山川河流,數繁星點點,等你破繭成蝶的一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1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不停地催催催,可能才是孩子拖延的“元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