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哈佛研究:在寶寶3歲之前,多接受以下“刺激”,能促進大腦發育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健康

你是否發現3歲前的寶寶都有一個“頭重腳輕”的特點,尤其是在1歲左右非常明顯,有時候寶寶因為大笑都能摔個跟頭,那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花費了二十年對大腦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出生後頭3年是最重要的大腦發育期,甚至決定了人一生的智力水平!多接受外部刺激,能促進大腦發育。

在寶寶3歲之前,大腦的重量從成人腦重的1/4重量,迅速增長到和成人腦重的85%左右,而四肢還沒來得及發育,所以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

老話説:“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週會走”。這種行為的發育,其實體現了大腦皮層發育的“頭尾原則”和“遠近原則”。簡單的説就是先發展離腦袋近的部位。

當然,重量只是表面的變化,大腦的內部正在飛速發展。每秒鐘產生700個神經元聯結,這樣的速度在一生中都是高峯時期,所以稱作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很多人不瞭解這神經元聯結到底是啥!看下圖,下圖就是兩個神經元發生了聯結,連接點的部位叫作突觸。一個神經元是由樹突、細胞體、軸突組成。

髓鞘也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比作是電線的隔緣外皮,防止電量泄露。髓鞘是一種脂肪類物質就是一種絕緣體,防止神經元信號泄露的。

信號的傳遞是通過突觸完成,所以突觸是腦力的關鍵所在。通俗地講,就是突觸越多,大腦越聰明!

而突觸的數量,與環境和感官刺激有關,刺激越多突觸越多。

但是這種神經元聯結(突觸的形成)的發展要遵循一個規律:“用進廢退”。就是説雖然在寶寶3歲之前,產生了大量的神經元聯結,但是不經常被刺激就會被修剪掉(看下圖)。

所以説在寶寶3歲之前,多接受“刺激”,能促進大腦發育,也能儘可能地保護在高峯期形成的神經元連接不被修剪掉。

如今的很多早教機構,讓襁褓中的嬰兒去上課,其實就是抓住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此時通過更多元化的刺激,來刺激五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用自己的經濟學知識做出統計,繪製了“赫克曼曲線”。證明在0~3歲的早期發展階段教育和培訓所收穫的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

如今早教機構眾多,也不好分辨真假,如何在家幫助寶寶開發大腦呢?建議家長在寶寶3歲之前,讓他多接受以下“刺激”,大腦發育好,寶寶更聰明。

布魯姆教授曾對1500餘名0-3歲的嬰幼兒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在0-3歲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

一、1歲之前,讓寶寶盡情探索

寶寶需要接受外界的刺激,這些刺激基於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你會發現,寶寶在三個月左右,非常喜歡啃東西,其實他是在用味覺認識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探索。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啃手會對寶寶説髒,然後一次次的拽下來,其實是在破壞孩子神經突觸的形成,他啃手建立一種突觸,啃撥浪鼓建立另一種突觸,建立越多越聰明。

所以説,建議孩子在1歲之前,給孩子一個安全、柔軟、沒有什麼尖鋭物品的區域,讓孩子盡情地摸一摸、啃一啃、摔一摔、爬一爬。每次他探索到新鮮物品的時候,你就給他講解。

二、3歲前,使用多感官的刺激

視覺刺激,3個月前的寶寶用黑白卡進行視覺刺激,3個月後的寶寶用彩色物品進行視覺刺激;也可以利用室內燈光明暗變化來刺激孩子的視覺。聽覺刺激,聽音樂、聽不同的聲音,比如流水聲、鳥叫聲、雞鳴聲,每一種新的音樂都會引發寶寶的探索慾望。

多感官刺激,用繪本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的多感官刺激。寶寶拿到繪本,第一反應大多是拍一拍、摸一摸、咬一咬甚至撕起來,家長別心疼書,能開發大腦是相當划算。然後家長可以通過給寶寶閲讀的過程,刺激他的聽覺,彩色的繪本能夠刺激視覺。有些腦力開發的遊戲繪本,還能鍛鍊腦力,一舉多得。

比如下圖這種腦力訓練繪本,通過找一找,誰藏起來的遊戲,來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想象力、觀察力,還有認知能力。

這樣的繪本顏色鮮豔,首先在視覺刺激上夠強烈,其次作為親子共讀的書,用遊戲的方式也能調動起家長的興趣和參與感。最重要的是還能讓孩子認識動物園裏都有什麼小動物。

這個遊戲是選自《寶貝腦力總動員》10冊的一冊,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一看,裏面包括三類遊戲,除了前面提到的躲貓貓,還有大搜索、找不同這兩種遊戲,相當豐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曾表示:“孩子出生後頭三年接受的早期教育,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能力”。所以請家長,務必幫孩子抓住0-3歲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