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能太心軟
文|啞鈴媽媽
地鐵上,兩位寶媽帶着孩子擠進了地鐵。一進地鐵,兩孩子就開始吵吵鬧鬧,其中一個孩子還到處亂竄,使勁拉扯媽媽的衣服一直不放手,經過幾個戰鬥輪迴,終於放開了。但是兩個小孩子你追我趕,陶醉在自我娛樂中,這位媽媽雖然也在不停地説着讓他們別鬧,終究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當這位媽媽看見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手勢時,打了他幾下説“誰叫你做這個手勢的”,孩子卻説道:“你教我的”,然後繼續瘋玩。這讓我有點驚訝,媽媽最後只好用自己的身體,把這兩個熊孩子隔開,可他們依然能在各種縫隙中繼續玩鬧。
孩子們出門在外打打鬧鬧是常事,很容易影響到別人,也給自己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地鐵上的人不禁感嘆:這兩個孩子再這樣下去,恐怕是要養廢了。
所以孩子在外太過熊真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熊孩子一直這樣熊下去,那對他們的成長可不是一件好事。
熊孩子一直熊下去究竟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1、更容易叛逆
熊孩子在幼年的時候不加以管教,事事遷就他,那以後他長大了就會變成熊青年。當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就會養成一種叛逆的性格。因為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生活過來,會把父母的寵愛變成理所當然,當有一件事不順從的時候,就會激起逆反心理,形成了叛逆少年。
2、沒有正確是非黑白觀念
孩子出生就像一張白紙,沒有對與錯之分。當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袒護孩子,就會給孩子一種錯覺,這件事我是正確沒有做錯,錯的是別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錯誤的是非觀念,分辨不了是非黑白,以後在面對社會的時候,在判斷的時候是很容易吃虧的。
3、難以接受打擊和承擔責任
熊孩子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是不完整的,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就是一切,別人都應該圍繞自己轉。
當有一天他們離開了這個家,離開了父母的寵愛,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是,會受到很多打擊。嚴重的甚至會心理有陰影,因為現實跟他所認知的社會,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作為新一代的父母,寵愛孩子可以理解。當我們的寵愛,使他偏離正常軌道的推手時,我們必須更應該做些什麼,以便讓他們不至於越走越錯。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惹人嫌的熊孩子。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1、關注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世界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可以通過行為表達出來。例如摔東西、不説話等等,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是在表達他的內心活動。而我們需要去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想要的是什麼,給他所需要的,才能讓他更健康的成長。
2、陪伴式教育
鄰居孩子的小斌是一個好動,愛拆解東西的孩子。他爸爸就經常買一些拼接,積木類型的玩具,一式兩套陪他一起玩,他們一起比賽,看誰最先完成,獎勵一顆糖果。在小斌想放棄,或是遇到困難時候,爸爸就會鼓勵他,幫助他一起完成。
大多數家長可能只是在旁邊看着孩子玩,而小斌的爸爸則是真的用心在陪伴孩子。用行動陪着孩子,用言語鼓勵孩子,這便是最好最有效的陪伴。
孩子天性貪玩,調皮,可又是父母心頭肉,捨不得打罵他。但孩子的是非觀非常模糊,不明白什麼可以為之,什麼不可為。所以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情時,不能太心軟,要知道心軟過後,會讓孩子一錯再錯。所以必須要讓他明白做的事情錯了,要受到懲罰,更需要改正。
要知道該心狠的時候不要心軟,不然有可能就會釀成大錯,到那時候是後悔也沒用的。這樣以後他獨自走上自己的道路時,我們才會有一點點安心。
4、以身作則
孩子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大多都來自父母。那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做到心目中的樣子,首先父母就要以身作則,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管教好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為人父母的首要重任,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重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