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桑榆晚
人民日報公佈了
好爸爸要教給孩子的10件事,
家有孩子,一定要看看。
01
傾聽他人
爸媽帶着孩子來做心理諮詢,
控訴孩子的各種問題。
這個時候,孩子全程低着頭,一句話都不説。
諮詢師説:能讓我跟孩子單獨聊聊嗎?
爸媽離開後,諮詢師問:
“你有什麼想跟我説的嗎?”
孩子抬起頭,滿眼都是淚,就説了一句話:
“反正我説什麼她都不聽。”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全,
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太長時間,
所以往往“説”多於“聽”。
想要培養會傾聽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傾聽孩子:
不打斷,多聽孩子説話。
這會給孩子留下一個觀念:
聽別人説話很重要。
02
學會道歉
孩子天生是不懂得道歉的。
比如,他可能會説這些話:
媽媽,水杯是自己掉地上的。
風吹過來,我的玩具就全部塌了,砸到了弟弟。他自己跌倒的,不是我推的。……
不小心弄翻水杯、弄傷小夥伴,
孩子第一反應可能是為難和困惑。
並不是因為孩子不懂如何道歉,
而是他確實意識不到這個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好好道歉的含義包括:
1. 主動承擔責任;
2. 感受到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影響;
3. 會用正確的語言表示歉意。
比較好的做法是,父母先做出示範。
“寶貝,跟爸爸説一遍,
‘我不小心推了弟弟,弟弟跌倒了’
弟弟很痛,真的很抱歉。”
教孩子用這樣的句式:
“我做了什麼事情,導致了什麼後果;”
“我的什麼行為讓別人產生什麼情緒。”
別小看這一句用“我”來做句子開頭的話。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關聯,
但説出了這句話,
就代表孩子在學習和領悟:
“自己做錯的事情,要自己面對,並且負起責任。”
平時爸爸(媽媽)多對孩子認錯,
讓孩子意識到:
道歉不是懦弱,是勇敢的表現。
03
直面暴力
爸爸要教會孩子:
被欺負了,一定不要怕。
第一,先直視對方的眼睛。
大聲喊:“你再這樣,我就打你了!”
記住,一定要堅定、大聲,氣勢上不能輸。
這句話是在警惕對方,要住手;
當他聽到你的呵斥後,
行動上會猶豫,
會覺得你不是軟弱好欺負的人。
而且,當你大聲説出這句話時,
也容易引起別的同學和老師的注意。
第二,抓住他的手腕。
如果遇上事兒,
先掂量一下自己和對方的實力。
只要不佔下風,可以主動防禦,
迅速抓住他的手腕。
一來,他被抓住手腕後,沒法發力;
二來,是在傳遞一個信號,我不是好惹的!
第三,無視、冷漠,讓對方覺得無趣。
如果和對方實力懸殊怎麼辦?
很多時候騷擾者的目的是激怒你。
與其反應激烈,不如冷漠對待。
爸爸一定要告訴孩子:
放心,我永遠是你的靠山。
04
奉獻精神
有一位爸爸正在洗碗,兒子跑過來説,
“爸爸,我已經幫媽媽把地拖好了。”
爸爸聽了之後啊,沒有誇獎兒子。
居然很認真地跟兒子説:
“兒子,以後千萬別説幫媽媽幹活兒。”
兒子聽了之後特別疑惑。
為什麼不幫啊?
爸爸回答説:
“兒子,你看爸爸每次洗碗的時候,
有説幫媽媽洗的嗎?
我每次拖地的時候,有説幫媽媽拖地沒有?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家裏的成員,
每個人都要吃飯,每個人都要用碗,
我們家裏的每一塊地板都是共用的,
所以以後啊,我們千萬不要説幫媽媽做的了,
我們只是在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不管教的勇氣》裏有這麼一個觀念:
培養孩子的付出精神,
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來自於價值感,
孩子為身邊人付出的過程,
就是感受自我價值的過程。
05
優雅地失敗
2012年,白巖松參與倫敦奧運報道,
講了這麼一件事:
倫敦奧運會有一句重要的話,
叫“影響一代人”。
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
“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
這句話很正常,
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
“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在家裏,爸爸可以多和孩子做遊戲、做運動。
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
反而,失敗是一種常態。
多思考失敗的原因,一次次的嘗試,
比成功更重要。
06
適度冒險
英國有一家“垃圾遊樂場”:
褪色的塑料船笨重地橫躺着,
旁邊是廢棄的輪胎、掉漆的鐵皮桶、
缺了一個角的椅子……
在這裏,孩子可以到處撒野,
做很多大人看起來危險的事情,
比如可以點火。
(當然也有管理員在遠處看護。)
“垃圾遊樂場”的設計者也是一個兒童教育者,
她的設計初衷就是:
讓孩子適度冒險,
比過度保護更重要。
在心理學中,
體驗刺激和危險帶來的快感,
是孩子的一種生理需要。
這讓他們學會如何克服恐懼。
爸爸可以帶孩子做這些探險:
1、高度的探索:
鳥瞰世界,足以喚起恐懼的感覺;
2、嘗試認識危險的事物:
帶孩子靠近巨大的水體,或靠近火,
讓孩子們知道這些事物有危險;
3、打鬧或者摔跤遊戲:
這樣能讓孩子學會抵抗侵略性攻擊以及談判與合作;
引導孩子冒險,把好奇變成創造。
07
積極樂觀
心理學家對500個三年級學生
做了5 年的跟蹤調研發現:
到四年級時,有25個孩子有抑鬱傾向。
原因有兩個:
1. 生活中的壞事,比如父母經常吵架。
2. 悲觀,相信壞事是永久的,好事是暫時的。
形成悲觀思維的主要來源:
家長或老師那得來的悲觀批評。
“你怎麼那麼笨。”
“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
父母要幫孩子養成“積極的思維模式”,
最簡單的方法:
不要吼罵孩子,多誇誇他。
08
創新應變
BBC耗費半個世紀跟蹤調查了11000名嬰兒,
製作了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從生物學角度,“父親”能做的比想象中多。
出生四個月的嬰兒,可以識別爸爸的聲音。
2-3歲,爸爸在孩子語言發展方面影響更大。
3-5歲,大多數孩子們把媽媽當作養育者,
把爸爸當作有趣的遊戲夥伴。
他們總結了一個【PERFECT】模型,
是爸爸應該有的幾個角色:
P Protector (保護者)
E Educator (教育者)
R Role Model (榜樣)
F Friend (朋友)
E Entertainer (開心果)
C Counselor (顧問)
T Trainer (教練)
保護、教育、做出榜樣;
是孩子的朋友,開心果;
更是顧問、教練。
教孩子學技能、面對問題,學會創造。
09
正視挫折
兒科專家崔玉濤在綜藝節目裏分享過一件事:
他曾對小學、初中的學生做過一項
關於“成長中有沒有挫敗感”的調查。
當他問這些學生們,
願不願意將自己做事的過程講給家長,
孩子們統一的答案都是:
“不!因為總挨説,即使最後成功了也要説。”
孩子不想面對失敗的後果,
基本都是因為父母的責備: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早不聽我的?”
孩子偶爾遇挫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那句“你果然失敗了”。
心理學中有一項“阿倫森效應”:
隨着獎勵減少而態度逐漸消極,
隨着獎勵增加而態度逐漸積極。
簡單來説,當孩子偶爾失敗,
就讓他們自己體會失敗的後果,
而不是指責。
10
百折不撓
看過一組漫畫,有10個孩子一起學書法。
有1個,奶奶覺得孩子太小了,
不該剝奪他快樂的童年。
有1個,父母做不到風雨無阻接送,
時不時就請假,慢慢就斷了課程。
有1個,寫着寫着遇到瓶頸期,就不願意學了。
最後,只有1個孩子堅持了下來。
於是,大家開始羨慕這個孩子,
説他有天賦、愛學習,將來一定能成才。
殊不知,這個孩子及家長在背後付出了多少。
是堅持,讓孩子與同齡人慢慢拉開距離。
小孩子天然不懂什麼叫堅持,
他們愛一切帶給他們快樂的人或事。
作為父母,尤其是父親,
做一個堅韌不拔的榜樣和助推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教育,
是要讓孩子懂得在面對責任和困難,
甚至是不當誘惑時,
學會堅持和擔當。
父親對於孩子們的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
也請各位爸爸們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們。
孩子們需要你們。
—— End ——
作者:桑榆晚, 理智且文藝,用文字陪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