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很多孩子由於受到父母及爺爺奶奶的盲目疼愛,犯了錯沒有及時給予糾正,或者家庭成員間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比如吃飯,一個説能吃一碗飯,而另個卻説吃幾口就可以下去玩,再比如犯錯後一個在教育,而另一個卻因為心疼孩子,在旁邊插嘴,所謂一個説東一個説西的教育結果就是孩子容易變得任性。任性的孩子特別難教育,自私的孩子呢,只顧自己,令父母寒心。這兩種均為性格弱點,一旦跨入集體生活,將很不得人心。老話説得好,習慣成自然。眾多類似行為積累的結果就是習慣。不想有這些壞習慣,就要提前定好規矩,達到預防的目的。今天主要説説如何預防孩子自私。
據觀察,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最初的人生階段習慣性吃獨食,在一貫獨享美味的過程中,孩子很容易就忽略掉他人的存在和需要了,最後演變成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的人。記得有位朋友,家庭經濟還是比較拮据的,但是堅持給孩子買較貴水果和吃新開張的飯館裏的較新奇的菜品,她想:苦自己卻不能苦了孩子,小時候的她遭遇母親早逝,後媽欺凌,初高中時就自己掙學費,吃百家飯。在這種背景下,她不想她的孩子在吃的方面不講究,因此就有了,讓她吃遍各種美味的想法,且每次都是孩子自己吃,媽媽陪在旁邊喝着開水,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可能也會成為自私的一員。孩子小時候,建議家長們可以在經濟不寬裕時也要堅持與孩子分享數量有限的水果和糕點等,經濟寬裕時分享較稀罕或較昂貴的美味佳餚,讓分享成為家庭中理所當然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會認為獨吞是可恥的非正常的行為,其實這種做法很簡單,卻非常有效,值得效仿。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懶,喜歡不勞而獲,不講衞生,不愛參加家務勞動。上學後懶得寫作業,就會撒小謊,甚至藏作業,以後最嚴重會發展為偷竊或貪污。對於孩子的懶,想避免的話就是讓她分擔家務,想得到好處當然要用好的表現來換取。其實懶並非天生的。在大概2歲左右,孩子就想拿掃把,想洗碗,想幫忙收衣服等等,但很多家長忽視孩子的這份熱情,掃地怕他掃不乾淨,洗碗擔心他弄破碗,得收拾,很麻煩,收衣服嘛,又覺得他不會疊玩衣架加各種搗蛋,沒有及時扶持。孩子的新鮮勁一過,就叫不動了,從而變得越來越懶了。建議家長們此時仍需不厭其煩地説服孩子繼續分擔家務,從而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其實在家裏可以與孩子約定“先公後私”,比如父母準時做好飯菜,孩子保證桌面和地板乾淨,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分工協作和團隊精神,這些行為將來也會滲透到集體生活中,我們要告訴孩子,父母的責任是掙錢養家和教導孩子的,而孩子的責任是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實踐證明,現在的社會是崇尚協作雙贏的社會,自私的結果不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讓孩子擁有高的眼界和格局,否則往往是自損,並非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