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本 期 導 讀

本文是作者憶忘老師探索學習《傷寒論》的經歷,文中詳細記載了他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發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尋求真相的歷程,希望對廣大中醫經典愛好者和中醫臨牀從業者有所啓發。

《傷寒論》探索過程

《傷寒論》六要素構思起於2014年,曾寫過一篇《六要素鈐百病論》,反覆詰辨寒熱、表裏、虛實、陰陽等概念的勾連與異同,可以窺見探索過程。2018年頓悟遞歸,有多人見證。六要素基於生機法則,再現《傷寒論》醫學理論體系的內部構造,重新認知古人的理論方法。六要素辨章源流,返本歸真,並非創造而是還原張仲景遞歸古法。

個人學習《傷寒論》的經歷,除了「勤求古訓」參考眾多醫家的解釋以外,還要反覆去閲讀原文,去理解含義和實際的臨牀運用。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首先是表裏改為陰陽。俗話説,陰陽是個框,什麼都能裝。裝進去,就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比如熱病陰陽交。

第一:順藤摸瓜,陰陽到太陽

陰陽交的陰陽,既不是指寒熱,也不是指表裏,更不是指虛實。它指的是熱病有汗無汗。

熱病陰陽交,是有汗無汗的兩類温病危重症。

温病為什麼汗不出?汗出為什麼熱不退?如果知道熱射病也這樣,也就是中暑的重症。不出汗,是因為汗腺障礙,或者體温中樞調節障礙。這是中暑,也就是痙濕暍病裏面的中暍。

然後又看到中暍,叫做「太陽中暍」「太陽中熱」。突然意識到,太陽病可能不是原文。或者説,太陽病被誤會了。

因為通常的太陽病概念裏面,沒有温病,沒有中暑。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最終導致三陽合病的誤會,因為三陽合病中的太陽病,指的是中暑,不是「傷於風寒」的太陽病,而是傷暑、傷熱、中熱。這樣,六病和六經的概念,原本應該是七病。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第二:對稱原理

表裏改為陰陽,造成了裏病改成陰病,最後又成了少陰病。立即意識到少陰病可能是被誤會了。

在某一天,對着條文發呆的時候,突然靈光乍現。這個條文就是: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原有的概念中,少陰病是「表陰病」,是寒證。但是這個條文,既沒有表達「表病」,也沒有説存在寒證。

反而,脈微細表示津血虛,但欲寐表示精神不振睡眠多。這是一派虛像,而不是表證,也不是寒證,如果要治療這種情況,就是補津液,而不是發表或温裏。

這樣,突然發現,原來少陰病是講虛證。在虛證的基礎上,可以出現二三日無裏證,有表證的情況,等等,是虛證基礎上的祛邪法。

虛證應該與實證對稱,而不是與太陽病對稱。到這裏已經可以確定,少陰病被誤會了。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第三:虛與實

宋太宗趙匡義在《太平聖惠方》序,裏面寫到「先辨虛實,次察表裏」,進一步的問題是,虛實與表裏,是什麼關係?

我是倒過來的,先解決了虛證的定義,少陰,津液虛少、功能衰弱。那麼首先肯定他不是與某一種病對稱,少陰病應該是與所有實證對稱。

實證是哪些呢?古人用什麼來定義實證?就一個字:「毒」,意思是寒熱異常。神農嘗百草的傳説,大家都很熟悉,一日而遇七十毒。最初神農是農神,搞農業,找食物,每天遇到不適合做食品的植物,七十多種。所謂七十毒的毒,不是中毒,而是寒熱偏性太大,不適合做食品長期吃,但是適合做藥物。

所以,中醫的實證定義是有邪氣、代謝廢物,表現為寒熱偏性,兩種邪氣,叫做實證。

第四:補法

那麼,補法在哪裏呢?其實補法起源於神農。神農嘗百草的的目的,是尋找甘平甘滋的食品,可以長期食用不會有明顯的偏性。食品的特點是:甘平。首先是平性,所謂平性,就是寒熱偏性不那麼強烈,不明顯,並且偏於補益。

也就是説,補法首先是食療,其次涉及平性的藥物。

這也就是《黃帝養生經》裏面講的五臟補瀉方法,簡稱「五苦欲補瀉」,不同於後世的五行理論。它的特點是隻講五味補瀉(在運氣篇中是六味,有淡味。《太素》也是有淡味),不講寒温。

為什麼五苦欲五臟補瀉不講寒温?因為他説的是「急食」,是吃食品,包括五果、五菜、五肉、五黍等,全都是食品。這是講食療法,食品偏於平性補益。

食療法在《素問》中,又叫做「湯液醪醴」。湯液治輕淺的疾病,醪醴治療久病頑病。

這就是「和劑湯法」「調百藥劑和」的醫經內治法,講究虛實補瀉。補法從食品開始。

而在《傷寒論》的少陰篇,我們也可以看到多種食品,包括大米,蜂蜜,雞蛋,豬膚,阿膠等等。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第五:寒熱與虛實

《本草經》定義藥物,首先是氣味,又叫做性味。這裏的「氣」或者「性」指的是藥物的寒熱作用,也就是吃下去以後通過參與代謝,表現出對體温的影響。

氣、性,指的是寒熱。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淡,代表藥物作用,參與代謝途徑的不同路徑。比如辛味發散走表,苦味燥濕走裏等等。

再加上《漢書藝文志》中對於經方的描述,「本草石寒温」,以寒温偏性來治病,用錯了叫做「以寒增寒、以熱益熱」,最後有一句「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

經方,又叫做「水火之劑」,水火就是寒熱,寒熱兩大類方劑,漢代的經方,特點是:沒有補法!因為它是使用寒熱祛邪的方劑。

而《傷寒論》中,論述寒熱祛邪的,首先是「表裏之治」,尤其是講表裏先後,表裏同治,定義了裏位寒熱、寒熱夾雜,表位有寒的多種關係和治法。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第六:先後原則

在表裏同治的法度上,表寒和裏寒同病,急當温裏。温裏用四逆湯,四逆輩。攻表用桂枝湯。

為什麼要先温裏,後攻表?這其實是體温平衡的代謝機制,代謝出路的問題。具體就不解釋了,在書裏面。

先後原則,是根源於體温平衡與代謝輸布途徑,比如汗法從表位排泄代謝廢物,清法、下法從二便排出。從而達成體温寒熱的調節。

表裏先後原則,定義了四種實證:

太陽病表寒、太陰病裏寒,陽明病裏熱,少陽病裏位寒熱夾雜。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少陽病,並不是小柴胡湯為代表。口苦咽乾目眩,並沒有規定表證。少陽中風,其實是厥陰病,這就是為什麼在厥陰篇也看到小柴胡湯條文。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第七:兩種理論分形

我對《傷寒論》的學習,到這裏形成全新的圖像。

張仲景是從寒熱機制,構建了表裏先後與同治法的實證治法,這部分來源於漢代經方、水火之劑。水火之劑有幾個大的缺陷,這裏略過,書裏面有。

也就是説張仲景用表裏之治淘汰了經方,淘汰了水火之劑。這是漢代以後,罕見有人提到水火之劑的重要原因。但是,後來張仲景的傷寒論體系,又被叫做「經方」,這是不同於漢代經方的概念。不同在哪裏?

張仲景使用的是遞歸法建模,也就是擴展、遞進的概念。這個擴展表現為,從寒温機制,通過表裏途徑實現治療方法,與藥物作用相結合,構成表裏之治的實證治療原則。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其次是虛證的補法原則。比如一味甘草湯,甘草粉蜜湯。

在虛證的基礎上,構建了虛人祛邪,虛實同治的法度。進而在此基礎上,定義大病頑疾,厥陰病。厥陰病的特點,是虛實兼具,並且出現典型的功能問題(胃虛),厥、利、嘔、噦。

厥陰病包含虛證,也包含實證,因此傷寒論中最大的概念是厥陰病,厥陰病的治法,包括所有治法。所以厥陰篇既有熱厥,比如大承氣湯證,也有寒厥,比如四逆輩。

所以首先要注意,生死證裏面,熱病有死證,寒病也有死證,並不是陰寒病才會死人。兩種死證,都是「竭津」「胃竭」(津液或者功能的衰竭),都是厥陰病,因此厥陰病不是「陰寒病」「陰證」。

張仲景的擴展概念,遞歸建模,不同於陰陽為綱的分類,陰陽理論向後包含,而擴展概念是向前包含。這是兩個方向的樹形分類,各有各的適用範圍,不可以混為一談。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認識到張仲景是在漢代醫經和經方的基礎上,統一了經方水火之劑與醫經百藥劑和的兩種內治法,是漢代醫學內治法的集大成的結果。

來源:正安聚友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6 字。

轉載請註明: 我是怎麼發現《傷寒論》的真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