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非常容易發現孩子總是喜歡跟家長唱反調,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這一行為都認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可能是孩子覺得好玩兒才故意跟家長作對,其實孩子頻繁唱反調的背後,可能是“白熊效應”在作祟。
自從自己的孩子開始上小學之後,鄰居就發現孩子在學校裏表現得乖巧可愛,惹人疼愛,但是回到家中經常跟父母甚至是家中的長輩唱反調。
比如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穿鞋子站在沙發上,可是孩子就是不聽,每次都穿鞋子在沙發上玩耍。凡事過猶不及。這樣幾次之後,媽媽每次都要把沙發套取下來清洗,媽媽也嘗試着對孩子進行懲罰,但是效果卻不明顯。
01一、什麼是白熊效應?其實它也叫反彈效應
白熊效應又叫反彈效應,它是指:被明令禁止,不被允許去做的事情,孩子就要拼命努力去做,頻繁地跟父母唱反調以獲取暫時的“快樂”。
因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明確説明讓實驗者心裏不要想象一隻白熊的樣子,但是可以發現,越是不讓想象白熊的樣子,實驗者心中白熊的樣子就越加清晰和明顯。
之前看過一個電影講的就是中國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的不同的影響。這個電影情節當中,一箇中國的家庭請了一位外國的保姆來照顧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告訴孩子不要玩火,或是很危險的有可能傷害到自己。但是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想要去嘗試玩火。
於是趁着家長不注意的時候,打開了煤氣灶,想了解一下火到底有多可怕。幸虧被孩子的母親及時發現,於是母親便把錯誤歸結到保姆身上,認為保姆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想要解僱保姆。
但是保姆説到:在安全的環境當中去讓孩子瞭解火,認識火,才能讓孩子產生敬畏心理,從而瞭解火有可能會傷害自己。一味的明令禁止,只會增加孩子對於火的好奇心,孩子總是想要去探索火的奧秘。
這件事情就能夠很好的解釋“白熊效應”,明令禁止的事情,孩子往往更容易希望嘗試着去做,這並不能説明孩子不懂事或者不聽話,其實就是白熊效應在作祟。
02為什麼容易在孩子身上出現白熊效應?
1、與孩子大腦思維的方式有關
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疑問,為什麼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現反彈效應,而家長身上極少出現反彈效應呢?
這是因為孩子對於身邊的事物瞭解得不夠透徹,就比如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很多事情是兩面性的,但是孩子只是單純的看到了事物的單方面,不能全面地思考問題,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立即想出全面且正確的解決方案。
而家長由於生活經驗豐富,對於很多事情都瞭解得比較透徹,所以很少會在家長身上出現反彈效應。孩子的大腦思維是通過繪製圖畫去進行思維,而不是通過語言。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現反彈效應。因為孩子的大腦思維經常把語言翻譯成圖畫的形式,所以缺乏一定的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2、越禁止容易越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就像父母擔心孩子吃糖多了容易產生牙齒疾病,所以會明令禁止孩子少吃糖,或者規定孩子每天吃糖的量。
這種禁止更容易在孩子的大腦中產生各式各樣的糖果的圖片和味道,反而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會更希望吃糖果而把父母的警告拋之腦後。
其次,家長越是明令禁止孩子不能做什麼,孩子的注意力反而更容易集中在被禁止的事情上,更希望去嘗試,去探索新鮮好玩的事情。
03親子教育中,家長如何避免白熊效應?
1、使用正向積極的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
家長不希望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或者去接觸某些危險的東西。不妨把“不行,不能,不可以,不許做”等等改成“爸爸媽媽,也非常希望能夠讓你瞭解到更多你所感興趣的東西,但是為了確保你的安全,爸爸媽媽必須保證在確保你安全的環境當中,陪你一起去嘗試新鮮的事物”。
如果遇到孩子無理取鬧,沒事找事的情況下,家長不妨讓孩子適當放縱一下自己,事後再對孩子進行冷靜的教育,並且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家長應該明白,一味的縱容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也不是故意和父母頻繁地唱反調,很多時候孩子出於逆反心理或者是沒有其他的選擇,為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和父母反着來,他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就是宣泄自己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嗯哼希望去找自己的朋友玩,杜江跟孩子説自己二十分鐘之後來接他回家。為了能夠獲得更多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間,嗯哼故意跟自己的爸爸唱反調。
在這個時候杜江就提供了兩個選項,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要麼現在立刻跟爸爸回家,要麼二十分鐘之後爸爸接他回家。結果孩子非常開心的選擇了後者,所以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而不是使用暴力或者言語施壓,更能很好地避開反彈效應。
04任林的小總結
孩子頻繁和家長唱反調,家長應該及時瞭解“白熊效應”,尋找合適的方法避免“白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