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多語言環境反而能促進孩子説話,更利於大腦的開發。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基礎,人體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口説話,這本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可是不少家長卻反映寶寶到了説話的年齡遲遲不開口,簡直是如坐針氈,老一輩人認為是沒剪舌根,真是這樣麼?
案例一歲半的俊俊遲遲不會説話,這讓俊俊媽急壞了,孩子的奶奶在一旁説道:“都怪剛出生時沒有把舌根減掉,現在可好,説話不利索,連爸爸媽媽都喊不出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作為新時代的女性,俊俊媽自然是不相信這些荒謬的言論,於是帶着娃上醫院檢查,經檢查,孩子的身體發育一切正常,而孩子説話晚的原因,可能和家庭的語言環境有關,醫生稱,只要多跟孩子交流,後期就會好的。
至於舌根短會影響説話的言論,具有一定的醫學依據,可是不能盲目判斷。
如何判斷寶寶舌根短?
- 舌頭無法伸出口外,沒有出現過舌頭舔嘴唇的動作,泌乳時容易漏奶。
- 哭聲嘶啞無力,不夠清晰響亮。
- 學説話的時間較遲,或者説話時吐字不清晰。
當舌頭翹起來時,舌根底部和牙齦根部相連的那根筋狀物就是舌繫帶,看起來就像一根線,如果它的長度較短,舌頭就不能自由地向前伸展,在説話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造成發音不準的問題,尤其是捲舌音發不清楚,也就人俗話的“大舌頭”。
如果孩子的舌繫帶發育較短,父母不要過於緊張,一般來説,寶寶出生後舌繫帶尚未發育完全,通常要到5個月以後,隨着乳牙萌出,舌繫帶的附着位置會逐漸向口底下移,如果6個月以後還是較為短小,可以去醫院檢查。
即使要做矯正手術,也必須由專業的醫生操刀剪,千萬不可在家中自行動手,萬一引發感染可就成大問題了。
寶寶遲遲不説話的原因一般來説,發育較早的寶寶約在10個月左右開始説話,部分孩子語言中樞發育遲緩,説話時間較晚,最遲不超過12個月,如果寶寶臨近2歲還是不會説話,父母要提高警惕,可不是“貴人語遲”哦!
1、語言交流過少
有些家長忙於工作,不喜歡跟孩子親子互動交流,忽視對孩子的語言訓練,或者是家庭人多口音雜,寶寶不知學誰説話,亦或是父母急於求成,讓寶寶覺得説話有壓力,最糟糕的結果是孩子患有自閉症。
2、智力低下
智力低下是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智力低下的寶寶注意力渙散、模仿能力差、理解能力不足、反應能力低,為此,開口説話的時間會偏晚一些。
3、聽力存在障礙
聽力喪失或者存在缺陷會嚴重影響語言發育,因為孩子聽不到或者聽不清周圍的聲音,就無法正常順利地去學習和模仿。
延伸閲讀:老人説方言,會影響孩子學説話麼?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口音,儘管提倡講普通話,可是對於部分老人而言,在進行語言交流時説得最多的是方言,尤其是隨着老人帶娃的趨勢愈發明顯,老人在帶娃過程中使用方言,是否會影響孩子説話呢?
多數人可能認為多語言環境容易使孩子對語言產生混淆,繼而不利於孩子説話,其實不然,多項研究表明,多語言環境反而能促進孩子説話,更利於大腦的開發。
這是因為在學習不同的語言時,孩子可以辨別其中的差異,同時學習英語和漢語的孩子明顯比只學漢語的孩子記憶力、靈活性更強。
方言和普通話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孩子的語言發育過程中,他們會通過的一定的時間觀察、消化、聯想,讓詞彙與大腦產生關聯,孩子自然可以區分不同的語言,且熟練應用到生活中。
年輕父母擔心孩子容易被老人的方言的“帶偏”,其實,千萬不要小看寶寶的語言調節能力,他們可以和小夥伴用普通話交流,回到家依舊可以無縫切換方言和爺爺奶奶嘮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