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孩子眼中能夠接觸到的全部,父母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會在同時牽動孩子的心。當父母產生了很多的負面''垃圾情緒''時,就會波及到身在一旁的孩子。可能家長覺得我只是發個牢騷或者簡單地抱怨一下,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與家長的想法相反,孩子一旦接收到了來自父母的''垃圾情緒'',就有可能對孩子形成一定的陰影。
家長對於孩子而言,是他在成年前能夠找到的最合適的避風港。有研究表明,8個月到1歲半的孩子會出現第一個''分離焦慮期'',在這個時期,如果長期陪伴在她身邊的家長離開他,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慌,進而以大哭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安。
當孩子18個月到2歲這段時期,他與家長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依戀關係,隨着孩子大腦逐漸發育,對事物的認知有所長進,他就會明白,即使家長不在我身邊,那也只是暫時的事情,他終歸是會回來的。
孩子在幼年時期不能意識到自己是單獨的個體,只會根據家長的情緒做出回應,由此可見,父母的情緒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從早期就開始了。
家長產生的''垃圾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地排解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1、讓孩子產生焦慮感
家長如果時常將''垃圾情緒''帶回家,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感,在這樣充滿負面情緒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的幸福感會遠低於普通的正常家庭生活着的孩子。焦慮還會讓孩子產生不安感,會不自覺地警惕周邊的一切,讓孩子感到惶恐。
2、容易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家長把在工作中形成的憤懣情緒發泄在家庭中,不止會影響家庭的和諧,還會讓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家長嚴厲和不滿的態度會讓孩子安全感極度缺失,心靈上受到父母的嚴重摧殘,就會影響孩子之後的性格形成,還會導致孩子變得和父母一樣,容易向他人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情緒管理完全失敗。
3、讓孩子轉變成為''討好型''人格
孩子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不是變得衝動暴力充滿攻擊性,就是會變得異常乖巧,不敢輕易吐露自己的心聲,不敢反駁他人的話語,甚至會變成''討好型''人格,只知道阿諛奉承。
在生活中宣泄自己的''垃圾情緒''這件事,對孩子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家長想要好好地讓孩子成長起來的話,就需要剋制自己的言行,做出改變的行動。
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來及時排解負面情緒:
首先,家長要學會''察言觀色''。孩子還小,對自己的情緒管控能力肯定是不夠強的,這時候家長還是能夠很好地讀懂孩子的面部情緒和肢體語言。當你怒氣衝衝地回到家,可能會在行為上出現細小的波動。比如説:在關門的時候,家長會不自覺地用力甩門。
孩子看到你的行為,聽到這樣的動靜時,就會感到隱隱地害怕。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不敢去接近你,家長在意識到自己脾氣有點衝的時候,記得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觀察孩子行為,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出氣筒。
其次,家庭成員間要互相鼓勵。很多時候,在工作上碰到的奇葩事件是無法和孩子吐槽和抱怨的。當無處宣泄的時候,可以看看身邊的妻子或者丈夫,對方是自己相伴一生之人,有什麼樣的煩心事都可以和對方傾吐,但不要以過激的處理方式來解決,聊天是很好的一種方法,能運動起來的話就更好了。
最後,家長要學會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是身為成年人而言必備的社交技能。在很多場合,家長對地位高於自己的人會下意識地收斂脾氣和鋒芒,對自己而言弱小的孩子則不會刻意控制自己的脾氣,欺軟怕硬。所以,家長要學會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像對待自己的上級一樣,珍之重之,而不是當作情感垃圾桶。
有些家長可能不指望着孩子長大後能夠養家餬口,所以有時候對待孩子就顯得有些漫不經心,不會刻意收斂自己的脾性,這種行為是需要制止的。家長要拒絕''垃圾情緒''向孩子宣泄的行為,讓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好心情,同時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