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鉛筆老爸
作者:鉛筆老爸
(一)和朋友出去吃飯,要點菜,我不願意點,好友問我想吃什麼,我説“隨便”。
有需求就提出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卻發現自己很難做到。
不但自己很難開口,而且當別人向我提需求的時候,我會想,這人怎麼會這樣?
有一次,老婆親戚過來度假,老婆就説了對方的一些需求,比如早點想吃什麼,晚上想吃什麼。
他們是南方人,到這邊未必適應。瞭解了對方特點和需求,我作為東道主,應該更有針對性,這樣對雙方其實都很方便,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但當時,最大的感覺是內心很不舒服——覺得提需求很不好。
生活中這樣,工作中也是這樣。
求職時,談到薪水,就會很難受。每年年終考核,會有固定的一個表格,要求我們寫下對新一年薪資的期望。寫薪資時,我也常常感覺到彆扭。
職位晉級申請,加薪要求,讓我説出來,就相當費勁。而一些同事會非常自然,會認為理所應當。
比如H就直接跟領導Z説,“領導,我生了個小兒子,想換大一點的房子,工資一定要跟上啊。”我從Z那聽到這事時,內心就非常不舒服——怎麼可以這樣?
好在自從進公司至今,每年工資都在漲,雖然漲得不多。就算我不跟領導提,領導照樣給我漲。
問題是,我為什麼不能和領導提漲工資?
為什麼別人提,自己還不舒服?
為什麼自己要説出需求,就很吃力?
(二)成年人所有的秘密都與童年有關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成年人所有的秘密都與童年有關。
當理解不了現在時,就回頭看看過去,回頭看看童年。
為了找到答案,我開始回憶。
我的童年和千千萬萬人的童年一樣,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沒有父母離異,沒有家道淪落,相反日子越過越好。
爺爺離開農村,靠做獸醫在小鎮立足。後來,我跟着爺爺奶奶來到鎮上唸書,接下來大概上初中的時候,父母也來到小鎮,和爺爺一起開了小店賣獸藥。
一切很平常,但讓我回憶過去,從出生到初中畢業,和父母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竟然一片模糊。
唯一讓我感到温暖的事,與彩色鉛筆有關。
記不得是不是小學二年級了,那次爸爸帶着我去鎮上的百貨大樓買東西,買什麼記不得了。
只記得路過一個文具櫃枱,看到櫃枱裏面的彩色鉛筆,好像是12支,有米老鼠的包裝,我蹲了下來,看了又看。
爸爸走到了前面,一看孩子不見了,再回頭看到了我,走到我跟前,停頓了有2分鐘,然後笑着對我説,“是不是想要啊?”我低着頭,很費勁地點了點頭。接下來,爸爸立刻把彩色鉛筆買了下來。
想要的不得了,就是開不了口,直到爸爸問起來,我才勉強點頭。
還有幾件事印象深刻。
一件是和襯衫有關。上初一時吧,媽媽陪我一起去買了一件襯衫,暗紅色的,不喜歡,非常不喜歡。但媽媽説要買的時候,我卻沒能説不要。結果後來,紅襯衫一直沒穿。
一件説的是布鞋。上初中時,腳長得很快,媽媽做的布鞋穿着穿着就小了,但我還是堅持穿,直到實在不能穿,似乎從沒想過要告訴媽媽,這鞋子我不想穿。
還有一件是關於炒飯。上初中,每天上晚自習,晚飯印象中只有油炒飯。為什麼呢?家裏開店,家人要照應店裏的生意,而我6點多要上自習,準備晚飯的時間就很緊,而炒飯很方便。所以很多年之後,奶奶還會説我小時候就喜歡吃炒飯,其實我已經對炒飯厭惡透頂了。以致工作以後很多年都不吃炒飯。
這些記憶片段,都説明一個問題——我不願意表達自己。
想要的不敢説,不想要的也不説。
(三)為什麼不敢表達呢?因為説出來,內心就會有羞恥感,很濃很濃。
為什麼有羞恥感呢?
因為覺得自己不好,覺得自己不配得。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回想起來,可能還是因為從小接受了太多的負面評價。
念小學的時候,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爺爺控制慾非常強,而且要求苛刻。我是咱們宗族第一個男孩,爺爺封建思想比較濃,所以寄託很大的希望,希望我能有一番作為。因此他從方方面面作出要求。比如吃飯注意怎麼端碗,比如走路不能八字腳……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直到初中畢業,我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前幾名,但是爺爺從來就沒有滿意過。
100分卷子,考了95分,他會説,還有5分要爭取;考了100分,他會説,你不要驕傲……
其實,喜歡批評的不只是爺爺,當時的家庭就是一個完全負面評價的氛圍。
現在能記起來的一件事,還是小學四五年級時,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奶奶狠狠説了一頓,奶奶説了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我大哭,哭着説,我還不如死掉算了。
媽媽也喜歡批評。上中學時,我的個子比較高,別的父母遇到媽媽會説,你兒子個真高。媽媽每次都是這樣回答:個高有什麼用啊,山大無柴。
爸爸也喜歡批評,性格就是如此,關注每一個細節,喜歡從消極的一面看問題。
批評太多後果是什麼呢?是我太在意外部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裏不好,那裏也不好,總擔心被別人關注,然後就拼命的學習。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晚上經常停電,家裏只有煤油燈,湊着煤油燈,我照樣看書寫字。上初中了,每個週末都要把上過的課看了又看,然後再做習題。
我現在終於明白,當時為什麼用功了,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有價值,為了能得到爺爺的誇獎。
可是,一直沒有,直到他去世。
我現在總想能有所成就,最根本的動力是什麼?看了一些心理學書,我深深懷疑,是不是在潛意識裏面,我還是希望能得到爺爺的肯定?
接着説批評。一方面,批評太多;另一方面,就算我提想法,也沒有人會在意。
小學一年級,六一活動有個合唱表演,老師一再叮囑:回去和父母説,演出當天,要穿統一的襪子。應該是統一短褲、襯衫,但我記憶裏似乎只有襪子。
回來我就跟爺爺説了,希望他能去買一下。夏天比較熱,我也不穿襪子。當時奶奶還在農村,爺爺一個大男人,那時可能也比較忙,就把這事給忘了。
等到演出那天,還沒有襪子,不行啊,家裏有雙厚厚的棉襪,黃色的,套上它,穿着涼鞋,上了舞台。黃色的襪子,在一羣同學當中,異常醒目。
可能因為這種情況多了,我就不敢提要求了。
小學時,學校集中培訓鼓手,班主任指派我和另一個男生去學。在一個辦公室裏,幾個學生圍在一起,一個老師反覆示範正確的姿勢。教了幾遍,老師問,還有不會的嗎?不會的就直接説,我再教一下。幾個同學又讓老師做示範了。
老師和我之間隔着同去的同學,同學説不會,然後老師握着他的手,説這樣這樣,手要注意這個這個。
我看得清楚,可還是不會,但就是不敢開口,明明老師就在跟前,明明其他幾個同學老師都單獨輔導了,我説不會也沒啥丟人的,為什麼我就是不敢説話呢?
可能我的思維裏,當時已經形成一個模式,反正我説了,也沒有人聽,所以乾脆不説。或者説,我感覺自己太差勁了,根本不配説,就算説出來也是不對的。
(四)回想過去,是為了看清現在往事一件又一件像電影片段一般,從眼前接連浮現。
站在現在,看過去,可能看得很清晰,有可能看到的也還是一些表面的東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侷限性。
我們的父輩、祖輩,由於文化程度有限,由於閲歷眼界有限,不管是家庭氛圍,還是教育理念,都刻下了時代的烙印。
但正是他們靠着善良勤奮,靠着吃苦耐勞,為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付出了他們的所有,我也才能走到今天,從農村到鄉鎮、到縣城、再到二線城市,實現家族命運的徹底改變。
回想過去,是為了看清現在。
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印記,這需要用自己反覆覺察,然後讓時間慢慢去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