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再氣人,這4個地方家長千萬別打,太脆弱了
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很多先進育兒觀念的影響下,如今不少父母已經不信奉“黃金棒下出孝子”這一套古老理論,他們希望通過正面管教讓孩子懂道理。
可“理想骨幹、現實豐滿”,這一父母期盼的夙願實踐起來卻不那麼容易,特別是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也難免控制不住自己脾氣的時候,對“熊孩子”的大打出手。
兒子淘氣踢碎電視 爸爸一巴掌把兒子打成“腦震盪”
小勇今年6歲,出生後一直是由奶奶帶。由於奶奶比較溺愛小勇,什麼都慣着他,也就養成了小勇我行我素、無法無天的性格。
這天,小勇要在家裏踢足球,爸爸李先生叫他到外面去踢,可小勇説外面太熱,非要在家裏踢。李先生本想發作,卻被奶奶一頓斥責,李先生也只好作罷。
可沒過一會兒,幾人就聽到了“稀里嘩啦”的玻璃碎裂聲,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小勇把足球踢到了電視屏幕上,屏幕碎了一地。
李先生氣到不行,當場給了小勇一巴掌,想讓他長長記性。奶奶看着被打倒坐在地上哭的小勇,雖然心疼,但他犯了那麼大的錯誤,也不好説什麼。
原本以為這次小小體罰能夠讓小勇長記性,可晚上睡覺時,小勇一直喊頭疼。李先生不敢怠慢,半夜三更帶着小勇到醫院檢查,醫生説小勇有輕微腦震盪的症狀。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白天李先生那一巴掌力道太大,導致了小勇出現了腦震盪跡象。
雖然經過治療,小勇沒有什麼後遺症,可也讓一家人後怕不已。
打罵教育到底該不該有?
這是一則讓很家長都“後怕”的案例,打罵教育難道真該被淘汰嗎?
要知道兒童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一些行為準則必須要家長進行管教、約束,否則過度的“素質教育”只是溺愛的藉口。畢竟長大成人的孩子,他們要獨自面對一個殘酷競爭的社會,社會上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父母一樣的温柔、耐心來對待他們。
打罵教育固然有着“陋習”的一面,但“過火”迎合先進教育,放棄打罵教育也是不明智的。在孩子屢教不改或者是違反了底線的時候,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接受到“皮肉之苦”。
但盛怒下的動手,家長也要引起高度注意,成年人如果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力道,那麼很容易對孩子身體髮膚造成傷害,甚至會出現類似於文中案例甚至更甚的“意外事故”,讓家長悔之晚矣。
體罰孩子,家長一定要繞開這4大“脆弱”部位:
1、臉部
臉部有眼睛、耳朵、鼻子等很多重要器官,再加上孩子的臉部本就比成年人嬌嫩,如果打孩子的臉,很容易傷害到臉部器官,嚴重的話會產生偏癱、器官受損等後果。
所以,即便是盛怒中的父母,也不可對孩子的臉部動手,別以為只是輕輕地一巴掌,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此外,父母還有義務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的臉部。
2、後腦勺
人的腦部有堅硬的顱骨保護,但有一個地方特別脆弱,就是後腦勺。後腦勺相對其他頭部較軟,並且分佈着大量的神經,一旦受到傷害,很難修復。後腦勺如果受到打擊,可能會損害孩子的智力,甚至危及到生命。
3、胸腹部
胸腹部有着肉眼看不到包裹着的大量人體器官,這些器官都是人體正常運作不可替代的部分。雖然器官有肌肉和皮膚保護,但如果受到很大的外力擊打,也有可能造成器官受損,輕則內臟出血,重則造成生命危險。
4、背部
背部中間有我們的脊椎,脊椎有多重要相信不用多説,如果力道過大對脊椎造成傷害,很可能導致終生癱瘓。且背部肌肉組織較薄,孩子的脊椎還在發育中,更容易受到傷害。
孩子小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很正常,當他們犯錯時,需要父母們的正確引導,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動手,屢教不改給予一定“體罰”是可以的,但即便是要打孩子,也要打得“有分寸、有道理”,避開孩子身上的脆弱部分,千萬不要怒火上湧導致出手的力道不受控制,給孩子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盛怒下對孩子拳腳相加,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傷害到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終生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