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凌燕 通訊員王繼亮 聶文聞 劉坤維
68歲的劉女士的心臟很脆弱。13年前她就接受了二尖瓣機械瓣置換術,如今又因左心舒張功能不足成為重度心衰患者。她的左心房極度擴大,人瘦到體重僅35公斤,走幾步就氣喘頭昏,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説來也是很巧。13年前她的手術就是我做的,這一次又是我。”5月5日上午,在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感慨地説道,上一次的手術具有難度,而這一次則創造了“全國第一”——他將一個分流器植入劉女士心臟,有效改善她此前失衡的心臟負荷。
5日,劉女士康復出院當天,武漢協和醫院正式宣佈完成國內首創治療心力衰竭的心房分流器植入術。這不僅標誌着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也讓大量嚴重心衰患者的救治擁有了新的路徑。
別人的心拳頭大 她的心把胸腔都佔滿了
這是劉女士第二次把自己“交給”董念國教授。
13年前,她因嚴重心臟病四處求醫,因為手術風險高,屢屢被拒。有家醫院的醫生向她推薦了董念國教授,告訴她“這麼高難度的手術,也許只有他能做”。劉女士找到武漢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沒有辜負她的重託,成功為她做了二尖瓣機械瓣置換術。
機械瓣一直正常工作,但7年前,劉女士的心臟出現了新問題——左心室舒張功能減低。她開始氣喘、胸悶、頭昏,雖然堅持着規範的抗心衰藥物治療。但是症狀仍不斷加重。今年1月,她步行300多米得花6分鐘,吃什麼都吐,也無法睡眠。兒子介紹,今年年三十夜裏,母親起牀上廁時暈倒在地,把一家人嚇得夠嗆。
通過影像學檢查可見,因為左心室舒張功能不足,劉女士的血流在流入左心房後無法正常流出,在出口處形成一個明顯的旋渦。長時間的血流淤滯,導致她的左心房不斷擴大。正常人的心臟約一個拳頭大小,而她的心臟幾乎佔滿了整個胸腔,越來越龐大的心臟不斷擠壓着她肺和胃,讓她一活動就氣喘、吃不了東西,整個人極度消瘦,體重降至35公斤。
光靠藥物已經無法阻止她的病情惡化,而她的體質也無法承受心臟手術。深感絕望的劉女士對董念國教授説,請他為她手術,哪怕能把壽命延長一兩個月,她就很高興了。董念國教授回答她:“你放心,絕不止一兩個月。”
全國首創新路徑 植入分流器為心臟減壓
在充分知情同意後,4月30日,董念國教授團隊為劉女實施心房分流器植入。手術在全麻下進行,超聲引導下經股靜脈為入口,由導絲建立軌道,將心房分流器植入到劉女士心臟。“這是一個小小的環狀器械,將它植入心臟,在右心可承受的範圍內將左心房的壓力分流一部分過去,從而改善心衰症狀。”
術中,當分流器就位後,劉女士左心房的壓力明顯降了下來。術後第二天,她就直喊餓,胃口大開。不僅如此,她還能自己下地活動,生活可以自理了,胸悶憋氣等症狀也明顯好轉。5月5日,劉女士走廊裏散步,兒子買來的稀飯和饅頭,她都吃得很香。“我媽媽現在能自己下牀,上廁所也不用人扶了。”劉女士的兒子説。
據介紹,手術使用的D-shant心房分流器為中國首創,這一裝置由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中科院金屬所及新加坡國家心臟中心協助改進,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器械,目前已經獲得9項發明專利及1項P.C.T國際專利。與國際上已進入臨牀的同類器械相比,它是目前唯一可回收的分流裝置,也就是説,在術後任何時間點,一旦患者的血流動力出現問題,仍然可以通過微創把這個裝置取出來。這是一種“有退路”的治療方式,成本也遠低於傳統心衰器械。
據估計,中國心力衰竭現患人羣約有1000萬,終末期心衰的5年致死率超過50%。對於藥物治療已經失效、但還不能馬上接受移植的心衰患者來説,他們的生存狀態相當煎熬。“這一全新的治療方式將能有效延續他們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董念國教授介紹,他的團隊將對劉女士的後續治療做全程跟蹤。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