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位老中醫,收了一個徒弟,想把平生所學和臨牀經驗傳授於他。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不用心學習,對醫藥知識一知半解,卻自以為是,才學了點皮毛,就想自立門户。在他臨行前,師傅叮囑他説:“有一種草藥,用時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隨便開給人吃。這種藥叫“無葉草”。這種藥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旦弄錯,就會死人!徒弟口裏敷衍着記住了,就轉身離開了。沒過多久,這個徒弟就用無葉草的莖醫死一個渾身冒虛汗的人,病人家屬氣憤地將其押至公堂,這個徒弟被杖打四十大板,判了三年牢獄。因為這種藥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改叫“麻黃”。
麻黃的功效正如這個故事所述,其根能止汗,被稱為“外感第一要藥”。陶弘景説麻黃是“傷寒解肌第一藥”,後世本草著作也都把麻黃稱做“治感第一要藥”。在發散風寒藥中,麻黃的發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汗解表藥。麻黃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不僅被證實治外感有奇效,它同時也是一味咳喘要藥。麻黃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宣暢肺氣,降上逆之氣,善平喘,為主治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良藥。
麻黃,又稱龍沙、狗骨、卑相、卑鹽等,為麻黃科麻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佈廣泛,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可見其身影,常生長在丘陵山坡、平原、曠野荒地、河牀及草原等處。《本草綱目》記載:“麻黃乃肺經專藥,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當代《中藥學》稱麻黃“歸肺、膀胱經”。可以疏解肌表,促使患者發汗,還能化痰止咳,滋陰斂肺,運水祛濕。在臨牀上,麻黃常被用於傷風感冒、咳嗽氣喘、風濕痹痛及陰疽、咳痰等病症。
麻黃自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到歷朝各代的經典醫學著作,都起到了代表性地位,並且在張仲景手下得到了其功效極致的發揮,成為了後世藥書中諸多繁雜複方裏運用麻黃的基礎方。麻黃不同炮製方法產生不同作用,入藥切中段去節,生麻黃髮散風寒作用強,蜜炙麻黃止咳平喘作用強,如沒有外感風寒的肺熱咳喘,就用炙麻黃;如把麻黃搗絨,藥性就變得緩和,適合老人和兒童,但生麻黃絕對不可以代替炙麻黃來用。
中藥麻黃種類繁多,但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分別為草麻黃、木賊麻黃以及中麻黃,是被《中國藥典》所收錄的重要傳統藥材之一。草麻黃為小灌木,常呈草本狀,分枝較少;而木賊麻黃跟中麻黃為直立灌木,能長成1米多高,莖分枝較多。但其藥用功效在各家論述中並無明確細分記載。
關於麻黃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它被稱為“外感第一要藥”,傷風感冒、咳嗽氣喘都可治,請您識別。“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