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本首相安倍因病辭職,他生的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病?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健康

“前景”不容樂觀。

據日本NHK消息,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健康問題,決定辭去首相一職。4天前,他剛剛因連續在任天數達到2799日,成為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如今,安倍不僅是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久的首相,在2006年他第一次當選首相時,他也是日本戰後最年輕的首相。但他的第一次首相任期並未持續太久,2007年9月,他因同樣的健康問題宣佈辭職。

安倍出生在一個政治世家,他的父親安倍晉太郎擔任過日本外務大臣,他的外公岸信介、外叔公佐藤榮作均出任過日本首相一職。在安倍成為日本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之前,這一紀錄的保持者就是他的外叔公佐藤榮作。

令安倍兩度從首相任上辭職的健康問題是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疾病已經困擾了他大半生。2008年1月,日本雜誌《文藝春秋》報道中首次透露,潰瘍性結腸炎是安倍的老毛病了,他在17歲時就患上了這種病。

本月17日和24日,65歲的安倍首相連續兩次到慶應大學醫院,當時已有媒體猜測,他是否會像第一次出任首相時一樣,因病辭職。此外,本月初,日本《Flash》週刊報導,7月6日,安倍曾在官邸辦公室吐血。

潰瘍性結腸炎是種什麼病?竟然折磨了貴為首相的安倍晉三大半生,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劉正新教授向“醫學界”詳細科普了這種疾病,並且結合疾病特點和安倍首相的病程及視頻中形象,劉正新教授猜測,安倍是否還併發有強直性脊柱炎?他的潰瘍性結腸炎是否已經發生癌變了?

幾乎不能治癒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病,幾乎要靠藥物維持緩解,不能被徹底治癒,疾病的一大特點就是反覆發作。”劉正新教授説,“作為慢性炎症性腸病中的一種,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病毒感染、免疫紊亂等,但確切病因尚不明確。”

潰瘍性結腸炎高發於西方歐美國家,亞洲人羣並不多見。但劉正新教授也指出,近些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西化改變,和內鏡檢查水平的提高和普及,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和發現率都在增加。

對潰瘍性結腸炎來説,早診早治尤為重要。劉正新教授説:“在疾病早期進行充分治療,短期內就能達到臨牀緩解狀態,但遺憾的是,很多患者經過初步治療緩解後,由於我們的衞生宣教不到位,由於醫患的溝通不對等,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不能準確透徹的理解疾病的特點和發展過程,在症狀緩解之後,往往不按醫囑維持治療而自行停藥,所以有些患者會出現疾病的反覆發作,而越反覆發作,治療起來越困難。”

安倍首相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反覆發作患者中的一位,他的病程已經長達48年,治療的難度應該尤為困難。劉正新教授還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反覆發作如果超過15年,就有約7.5%的患者發生癌變,如果超過25年,就有15%的患者發生癌變。

“而且由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的癌變,相比一般的結腸癌更難被診斷,一般的結腸癌往往發生在腸黏膜的表面,而潰瘍性結腸炎癌變往往在黏膜之下,表面覆蓋的黏膜看上去正常。並且,潰瘍性結腸炎一旦發生癌變,往往是多發的,治療起來更難。”

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的原因之一,是其治療週期較長。“潰瘍性結腸炎特別強調全程的維持治療,基本上從治療起的5年之內患者不能停藥,很多患者會在治療3個月到半年左右,會達到緩解狀態,這時候一定不能停藥,大量臨牀實踐都證明,好多患者一停藥就會復發。5年之後,經過全面評估後,符合條件的才能考慮慢慢減藥,最終停藥。”

據劉正新教授觀察,雖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經過按部就班的治療,理論上能夠達到臨牀治癒,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僅有1/3的患者能夠真正在5年後逐漸停藥,2/3的患者都在這5年之中又復發了。

預防和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牀症狀主要表現為腹痛、慢性腹瀉,同時伴有膿血便,比較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合併症,急性暴發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往往會伴有高燒。雖然症狀明確,但臨牀診斷並不容易。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完全確定是不是潰瘍性結腸炎時,在三個月內我們不能給患者下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劉正新教授説,“確診過程中,患者要經歷一系列的檢查,包括腸鏡、大便常規、大便培養、血常規、免疫功能檢測等,檢查過程中可以排除掉很多疾病,如果在多次大便培養中,都沒有細菌生長,同時患者大便中紅白細胞都增多,腸鏡下腸道黏膜呈瀰漫性,或者黏膜下層有較表淺的糜爛和潰瘍,我們就會高度懷疑是潰瘍性結腸炎。”

最終能夠讓醫生下定論的是作ANCA試驗,如果ANCA陽性,結合上述的表現,就可以確定是潰瘍性結腸炎了。“但也有部分患者在疾病某個階段ANCA並不顯示陽性,需要過段時間再查,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病人要觀察三個月之久,只有都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才能夠進行確診。”

對於劉正新教授來説,大多數的潰瘍性結腸炎都能診斷出來,但經常會有少部分患者,很難明確診斷,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耐心觀察,讓疾病慢慢顯示出它的本來面目。“但也有極少數病人,最終我們也很難分辨出究竟是不是炎症性腸病,或者究竟是潰瘍性結腸炎還是克羅恩病,所以醫學還是有其侷限性。”

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説,預防復發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避免感染,EB病毒、鉅細胞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等,一旦發生這些感染,很容易會誘發潰瘍性結腸炎和加重病情,同時治療更為困難。

此外,患者應該格外注意生活和飲食習慣,不要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飲食要衞生,比如不生吃海鮮等,避免長期勞累、緊張、壓力不要太大,否則會造成免疫紊亂,也會誘發潰瘍性結腸炎。

上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健康人來説,也應該儘量注意,以免增加患上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此外,劉正新教授介紹,遺傳因素並不僅僅是家族中有人患了潰瘍性結腸炎,如果家族裏有人患硬化性膽管炎、膽汁性肝硬化、強直性脊柱炎等免疫疾病,對於後代來説也是高危因素。

“還有研究發現,沒有經過母乳餵養的嬰兒,免疫功能會受到影響,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也會高於經母乳餵養的。而且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宜太過於清潔,過於清潔的環境不利於孩子腸道建立正常的免疫平衡環境,這也會讓患上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增加。”

安倍首相的潰瘍性結腸炎加重,也可能與其承受了巨大了壓力有關。今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安倍一直承受着激烈的批評。據相關媒體報道,批評者説,在應對疫情方面,安倍未能站在前面掌控大局,而是把這項任務主要交給他的衞生大臣負責。

日本產經新聞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倍的支持率已大降,他的聲望也受到多重打擊,面臨着首相任內最大的政治危機。另外安倍寄希望於東京奧運會能夠提振日本經濟,但疫情也導致了東京奧運會的延期。

對於安倍首相的疾病,劉正新教授分析,即使他沒有其它併發症,由於他的病程太長,且屬於高齡人羣,他未來治療的道路也會很曲折,且前景未必光明。

受訪專家

劉正新教授

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行政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消化病學和全科醫學教授。

臨牀工作30年,理論基礎深厚,臨牀經驗豐富。能熟練診治消化系統疾病,善於處理涉及多系統的疑難複雜疾病。能熟練操作內鏡,尤其擅長胃腸道腫瘤的內鏡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來源:醫學界

作者:田棟樑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