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上有很多文章或視頻都是在抨擊關於“熊孩子”的事。大家對於孩子處於“萬人嫌”的年紀有着一致的討論也可能有差不多的體驗。尤其是在過年時期,親戚朋友帶着自己家的“熊孩子”登門拜訪。是讓很多年輕人非常恐懼的一件事,自己家裏珍藏的手辦,玩具以及各種“珍稀物品”。在遇到“熊孩子”之後無一倖免。走在大街上,也會遭到“熊孩子”的魔爪。總之,這一類人羣已經被列入了危險人羣的“黑名單”。
“熊孩子”犯錯之後第一招,認錯態度很誠懇。為抵消自己的錯誤行為,博得家長的原諒。總是會上演一出好戲。微博搞笑視頻排行中有一則關於“熊孩子”日常操作的記錄。視頻中的男孩一臉無辜地站在家人中間,渾身被白色粉末裹着,可能打翻了自己家的麪粉來做遊戲。奶奶生氣地説:要拿他出去喂大耗子,不要他了。這熟悉的配方讓各位網友感嘆:“代入感太強,我已經開始害怕了。”不僅網友害怕了,被奶奶嚇唬的小孩也害怕了。
一臉無辜狀請求奶奶“奶奶,別把我喂大耗子,奶奶別把我喂大耗子。”剛剛塵土飛揚,器宇軒昂的老鐵汁如今變成了乞求原諒,自我拯救的小夥汁。脱離自己戰場的孩子被奶奶問道那怎麼辦的時候。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自己接下來的“命運”,孩子説“可以……可以洗一下。”從孩子爭取寬大處理的語氣中網友看出“孩子覺得他還能自我搶救一下。”“孩子:奶奶,喂大耗子不至於吧,我洗一下還能要。”網友的各種評論,讓大家回憶起自己經歷的種種熊孩子遭遇。
其實很多家長有同樣的煩惱,自己家的孩子太不聽話,怎麼樣教育才好呢?
孩子的性格不同,做事的態度就不同。當孩子在家裏左翻右找,上躥下跳的時候,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太不懂事了,真是個熊孩子,接下來就是一頓毒打。其實孩子在翻找或是折騰的時候是孩子自我探索的時候。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説“主動地發現現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的多。”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探索慾望和好奇心。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為自己的疑惑解答。其實這是一件積極鍛鍊孩子大腦發育成長的好方法。
孩子多手多腳,家長總是會説孩子“多動症”“不消停”其實孩子手部探索,從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
孩子在4月-6月的時候,小手會做出開合的動作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將身邊的玩具交給孩子,讓他進行把握。等到7月-9月的時候,孩子學會了鬆開手,他會沉迷於鬆手的遊戲,對鬆手落下的玩具掉在地上產生很大的好奇。
孩子進入第九個月齡之後,學會爬。在這個階段,是孩子進入探索期的黃金時間。他們會對周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想碰一碰,扔一扔,抓一抓。對所有的事物新的解鎖方式都有着極大的好奇心。
9個月的尾巴時,孩子會做捏的動作。隨着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新的打開方式也學得越來越多。孩子逐漸學會了用手 捏,掐的動作。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玩具,同時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讓孩子在手裏捏一捏,抓一抓。
12個月到18個月時,孩子會搶。孩子的意識已經在這個時候開始發展。他們會用自己的動作來感受自己的力量。家長要對孩子各種試探的動作保持滿足,讓孩子有一種成功的體驗。
孩子們探索世界的過程,被家長認為是搞破壞,其實孩子們也很冤枉了。家長一味地阻止孩子的探索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心理健康。孩子的每一次探索都包含着自己的耐心堅持,以及好奇心和精力。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越來越有自信心,會形成良好的處世態度。家長對此進行干涉會讓孩子缺乏這些東西,影響孩子的自身成長。
這裏教給家長兩招,學會溝通,保護性撞牆
一:學會與孩子進行巧妙正確的溝通
孩子在一歲左右,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孩子進行探索。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到時間該下樓轉轉了,家長可以巧妙地與孩子説今天玩多長時間的玩具,然後我們和樓下的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都在等你呢。肯定會很有趣。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去選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直接制止孩子的行為。慢慢的孩子會遵守可以商量的規則,學會懂事。
二:保護性撞牆
有些家長在孩子認真玩耍的時候,不去打擾,孩子受傷了第一時間不會跑過去問東問西。而是靜靜地觀察。孩子玩得正高興,摔一下也不會覺得疼,如果家長急忙跑過去安慰,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拍拍土自己站起來了,家長就沒有必要再去打擾孩子的興致了。遇到任何有危險可能出現的情況,家長要提前與孩子説,讓孩子“小心”而不是“不行”。
孩子的教育是家長應該學習的一門功課,調皮不是錯,錯的是孩子不會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