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人多就想回家,是怕生嗎?也許是我們誤會孩子了
孩子遇到人多就想回家,是怕生嗎?也許是我們誤會孩子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慢慢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人,會慢慢置身於越來越大的環境,學會與人相處是重要的成長。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學會與人相處,爸爸容易把自己陷入過於急迫的境地,當孩子未能完成心中既定時,便會不自覺給他貼上標籤。
其實,孩子在不同的年紀遇上不同的人羣,也會有不同的反應,並不是大人們口中的“怕生”,也許是孩子還處在自我意識建立的階段,也許是孩子還不太能接受與小夥伴一起玩耍。
可見,孩子在外界環境時,需要更多的適應,爸爸媽媽要耐心等待和悉心幫助,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不可操之過急,要不會適得其反。
01.
不同年齡段的遊戲有不同的特點
1)2歲之前的“隨機”和“獨自”遊戲。2歲前的孩子,還沒有其他人的意識,這個階段的寶寶遊戲是沒有明確目的的,隨機且平行。通常不會注意到其他孩子在周圍,也不會注意到他們在做什麼。
2)2-4歲的“平行”和“聯合”遊戲。這個階段的孩子除非有需求,否則他們也不太會注意到其他小朋友在做什麼,有了小夥伴的意識,會關注到彼此,但是一般不會有互動,也不會有共同的規則。
3)4歲以上的“社交”遊戲。通常,4歲以上的孩子就會有小夥伴的互動意識了,會分享玩具和想法,並且玩耍過程中,會與小夥伴一起遵守規則。
當然,4歲以上的孩子願不願意社交,也爸爸媽媽的教育暗示所影響。積極正面地引導孩子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通過較為緩和的方式帶領孩子更好地進行社交遊戲。
02.
面對孩子的不同階段,爸爸媽媽要有不同的方式對待
1)孩子在2-3歲的時候,他們仍然處於自我意識的建立階段。隨着孩子的一天天長大,會出現自我意識建立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裏,孩子並不是不喜歡跟小夥伴一起玩耍,也不是怕生,更不是內向。而是,在孩子的意識裏,暫時還沒有小夥伴,他們還處於自己跟玩的時期。
面對這樣的時期,爸爸媽媽給足孩子時間,直到他們有了“其他人”的意識,漸漸地,這樣的情況就會改善或者消失。
2)實際上,稍大一些的孩子,也會遇到人多就哭鬧,想要回家的情況。在生活中,相信很多家長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溝通和交流,瞭解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人多,或者為什麼不喜歡與小夥伴一起玩。
4歲以上的小孩,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並且能夠較完整表達出來。爸爸媽媽可以與孩子平靜有愛的談心了。找到是害羞的原因,還是受某種情緒影響怕受欺負,就方便解決問題了。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與孩子共讀一本繪本故事,強化孩子對於小夥伴的想象,鼓勵孩子多觀察小夥伴,嘗試與小夥伴一起玩耍,多出門走走。
總結:我們常常聽到大人們給小朋友貼標籤,沒禮貌、內向、怕生等等,大部分是指孩子出門見到人多就會哭鬧,吵着要回家這件事,其實,爸爸媽媽可能誤解孩子了。小孩不喜歡小夥伴或者不和小夥伴一起玩,只是暫時現象,爸爸媽媽需要給足他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這種現象會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而緩解,從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