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係,親密只是其中之一,聰明的父母要學會3個教育原則

有時候家長想要在孩子面前展示權威,覺得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可是又希望跟孩子做好朋友,內心總是相當矛盾。

孩子處於成長期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對孩子太過於嚴厲,會讓親子關係變疏遠。

但如果跟孩子玩得太親密,根本沒有界限的話,又會對以後的教育不利。

1、用責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家長的那一份權威並非用責罵來展現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

有些家長在情急之下總是忍不住情緒,開口就是罵動手就是打,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嚴重一點會成為孩子童年的傷疤,即使成年之後依然不會聽父母説教。

2、無形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快樂是很簡單的,比如考試考到99分,對於他們來説都可以快樂一天。

可是當他們想跟家長分享的時候,本來希望獲得家長的鼓勵和讚賞,卻換來家長的一頓責罵,認為還差一分都考不到一百分,這不是什麼值得開心的事。

其實家長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在家是有權威的,殊不知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持續地被家長打擊,孩子將不會對家長信任,甚至想逃離經常被家長訓斥的家庭。

3、孩子需要時沒及時給予安慰

孩子與孩子之間難免會有矛盾,當家長總是愛面子,無論誰錯在先,都會在外人面前直接訓斥自家孩子。

這樣不僅傷害了孩子弱小的心靈,還讓孩子感到本不應承受的難堪。如果事情最後發現是別家孩子先犯錯,對於孩子來説真的是莫大的委屈。

在孩子最需要家長安慰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是責罵,這種傷害會在孩子成長過程無法磨滅的。

4、父母總擺着高高在上的姿態

大部分父母在家裏對着孩子,總是擺着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顯現他們的權威性,這樣不僅對教育沒有幫助,還會給孩子一種心理的壓迫感。

這種壓迫感會造成孩子把內心封鎖,並不想要跟父母傾訴心事,從而疏遠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1、先聽孩子的想法,之後再去進行教育

孩子犯錯是成長期的家常便飯,家長不要急於判斷誰的對錯。無論誰對誰錯,家長都應該先從安撫孩子的情緒入手,再去對孩子實行教育。

這樣不僅讓家長可以保持自己的權威,同時給予孩子一份內心的尊重。

2、家長要冷靜處理情緒,再慢慢教育

暴脾氣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之後,總是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作為家長面對事情要冷靜,不能比孩子的情緒來得更快更狠。

不然孩子會認為家長不懂分場合和不懂大體,認為父母這樣的行為很羞恥,更別提作為父母的權威了。

3、跟孩子成為朋友,但也要設定好規矩

有些家長與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而失去做家長的權威感。家長可以跟孩子做朋友,但是要與孩子之間設定規矩,在守規矩的同時懂得分清楚分寸。

4、多角度去看問題,瞭解孩子再當家長

孩子的內心敏感又多面,家長應該深入瞭解事情發生的始末,站在多個角度看問題,先體會孩子的情感,再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教育孩子。

在教育的同時應該潛意識去告訴孩子,自己是家長的身份和那一份權威。

1、親子關係與教育成效成正比

孩子的情感通常比較敏感的,他們時刻都希望家長能陪伴在身邊。家長不要以工作繁忙為藉口,應該用心去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教育的根源其實跟親子關係的親疏有聯繫,如果跟孩子的關係好,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會更加聽得進。

用心去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其實比任何的教育方式都有效得多。

2、先深入瞭解孩子再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的方式,家長不一定時刻都要駕馭在孩子之上,也可以與孩子形成好朋友的關係,這樣才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孩子的內心,清楚孩子的性格。

作為家長,應該去深入瞭解孩子,當孩子有叛逆行為或者逆反心理的時候,及時去引導孩子走回正道,並找出適合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3、設定“行不行”的教育界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一定要設定教育的界限,比如這件事能不能做,何時説行和何時不行。

要明確一個界限,不然到時候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會以家長並沒有説不行作為藉口,去推卸自己犯的錯。

特別是有的孩子,他們對於家長説的不行,根本聽不進耳朵,甚至還會固執地反抗父母的教育。

如果是可以原諒的事情,還是可以對孩子退讓,不過退讓並不代表可以遵守設置的界限,只是就事論事的酌情處理讓孩子從輕發落。

育兒問題蹦蹦媽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蹦蹦育兒説,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4 字。

轉載請註明: 好的親子關係,親密只是其中之一,聰明的父母要學會3個教育原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