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的孩子,聰明媽媽只用3步,改掉孩子的壞脾氣
在我跟很多做了父母的朋友聊天時,常常聽到最高頻的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發脾氣的問題。
很多人都曾跟我吐槽過,隨着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個子,就是脾氣。在這個問題上,可能你也會有很多共鳴。
比如,你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在你眼裏明明就是雞毛蒜皮一樣的小事,就會莫名地點燃孩子的敏感神經?為什麼孩子就是這麼任性、不懂事、胡攪蠻纏?
1、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去學會描述自己的感受,説出自己的真實需求。你可以問一下孩子,如果生氣了,你會怎麼辦呢?
除了平時的一些引導和練習,幫孩子認識情緒,親子共讀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藉助書本讓孩子去認識情緒語言。而且故事也往往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瞭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
2、先傾聽孩子的心理需求
心理學上講,孩子發脾氣,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他們沒有被看見,不被理解,或者對自己的重要性不確定時,就會通過不合理行為或者要求,來挑戰甚至惹惱父母。
然而我們常常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大動干戈,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越被家長忽視,孩子的需求就越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越發脾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不要立馬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怎麼會有你這麼不懂事的小孩!”
父母此時要做的,就是理解、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傾聽,卻能給孩子大大的愛,幫助他化解所有的憤怒和不安。
3、孩子需要愛,但不是溺愛
我們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但是不代表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
孩子發脾氣時,常常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如果容忍這些行為,孩子會認為這樣表達情緒、宣泄情緒是對的,未來還會用這種方式要挾父母。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説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不過表達情緒的行為卻有好壞之分。
每一個父母都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着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絕發脾氣。
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孩子的本質,哭更是他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所以,也請你們,好好抱抱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他們雖然有刺,但更需要愛的呵護!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問題,由於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懦弱、叛逆、亂髮脾氣。
雖然孩子進入“可怕的3-6歲”這個階段,確實會給各位家長帶來更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國際教育機構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閲讀的敏感期”。孩子在進入這個“敏感期”後,家長就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閲讀習慣了。
孩子3歲前的閲讀主要以繪本為主,這個時期可以給孩子多準備一些行為習慣類、情緒管理類、認知類的彩繪,以孩子的喜好為主培養寶寶的閲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