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聽到聲音會本能地去尋找聲源,9個月的孩子看到感興趣的玩具時會爬過去,剛學會走路沒多久的孩子看到台階就想爬上去……從出生後,孩子就開始用感官探索周圍的環境,用身體感受空間的變化和奇妙,這些都是他們空間感不斷髮展的表現。
空間感涉及到身體各個感覺系統之間的配合,良好的空間感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理解空間關係,更能為孩子將來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美吉姆歡動課上,老師會藉助不同的教具搭建和有趣的遊戲等來培養孩子的空間感。
鞦韆
彩虹筒
彩虹筒結構和材質堅固、顏色鮮豔,孩子可以趴在或者坐在中央、上方,也可以爬行通過,還可以在彩虹傘的配合下和老師的幫助下“滑”出來,這些遊戲既能幫助孩子建立空間感和深度認知,又能鍛鍊平衡能力。
組合大積木
可以隨意組合的大積木,能為孩子提供可以穿梭的空間,他們可以從前後左右等多個方向中找到“出口”,在探索的過程中建立空間感和方位感。
此外,在舞蹈等動作遊戲中,老師會提及與方向、距離、位置相關的詞語,在收玩具時,老師會引導孩子將玩具放進收納箱、將玩具裝進去,這些細節都有助於幫助孩子理解空間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也可以藉助遊戲等幫助孩子發展空間意識。
藉助聲音等培養孩子的空間感
當孩子還是個小嬰兒時,Ta就能跟隨聲音或者物體的移動做出相應的動作,他們會扭頭去尋找聲源,視線會隨着眼前物體的移動而移動。這是他們空間感的最初表現,這一階段,家長可以運用聲音、顏色鮮明的玩具引導他們追聲、追視,幫助他們探索周圍的環境,培養他們對空間的初始感受。
滿足孩子對空間探索的需求
1歲左右時,孩子能夠熟練地爬行,開始嘗試站立、學習走路。隨着大運動能力的發展,他們可以獨立探索、活動的空間也越來越大,對周圍的環境和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這個階段,孩子通過爬、走、扔、摳洞洞等動作來探索環境,感受空間的變化。除了為孩子提供一個寬敞、安全的學習爬行和走路的環境,家長還可以根據他們的發育特點來安排親子游戲,培養他們的空間感。
家長可以藉助兒童帳篷、爬行筒等,讓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感受空間的變化,增加爬行的趣味性。還可以用枕頭、毛絨玩具等“製造”一些障礙,讓孩子想辦法翻過去,增強他們的空間感,鍛鍊反應能力。另外,在爬行墊上幫助孩子練習側翻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感知空間。
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空間方位相關的詞語
2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可以多使用與空間方位有關的詞語,即使孩子一開始不能理解也沒關係。比如,家長想要告訴孩子玩過的玩具或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來的位置時,可以這樣説:寶寶,這個小汽車不玩了要放到收納箱裏面/玩具架的最下面。越是規範、細緻的語言描述,就越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方位。
除了要跟孩子多説方位詞之外,家長也要引導孩子主動説方位詞。比如,孩子在拿玩具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説出自己從哪個位置拿的,這不僅能增強他們的空間感,還能鍛鍊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記憶力。
培養孩子的空間感,不需要家長一板一眼地教孩子認識前後左右、東西南北,可以抓住時機,在躲貓貓、找玩具、搭積木的遊戲中,多給他們一些細緻的語言引導,多給他們創造一些思考、嘗試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的空間感就慢慢地培養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