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一部分都説,男女方相親的時候,想要看彼此的品性的話,那麼吃一頓飯就明白了,兩個人能不能成了就要看吃這頓飯的時候雙方的表現了。
有的在參加宴席或者是流水席的時候,就會看到有一些人在大家還沒有離席的時候,就會開始用塑料袋打包了。甚至還有和小孩子搶着吃東西的現象,甚至還有的家長幫着孩子一起搶。
其實這樣的表現是很讓人不舒服的,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換位思考假如是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們肯定也不舒服,都想着讓孩子記住教訓。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吃飯時的行為都體現了這個人受到的家庭教育的程度。
孩子身上的各種行為,在別人看來都是從父母那裏學到的。孩子不好的行為就會,讓別人覺得是因為家長沒做好榜樣,才導致孩子變成這個樣子,覺得孩子很沒教養,那麼孩子哪些行為會被看做是沒教養呢?
1.吃飯的時候,不使用工具而是上手
孩子在剛學吃飯的年紀,是不會用勺子也不會用筷子的,只會用手抓着吃飯,這個時候,很多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加主動地吃飯,就不管不顧孩子用手抓飯的行為。
孩子就算是一天天在長大也是依然選擇用手在抓飯吃,假如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和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那麼孩子就會一直用手抓着吃。甚至到了孩子六歲的時候,還沒有糾正過來,這樣其實是會給孩子造成影響的。
聰聰就是一個一直喜歡用手抓飯的小孩子,父母和家人看到他總是那手抓,也有在提醒他,但是沒有幫助聰聰強制性的改掉這個壞毛病。因此,不管是什麼場合,在哪裏吃飯聰聰都習慣性的用手抓飯。
大家都是在表面上説:沒事,小孩子嘛,但是實際上都很不喜歡聰聰這樣的行為。
特別是不熟悉的人見到這一幕更是議論紛紛,而當別人聽到別人説聰聰沒教養,聰聰的爸爸媽媽覺得十分的慚愧和丟臉。確實用手抓飯不是一種很好的行為,但是不管這樣的行為任憑誰看見也都只會説,家長不好好教孩子。這也就是説“子不教,父母之過”的來源。
2.吃飯的之後總在吵鬧,不斷的指示家長幹這個幹那個
有些孩子因為過度的溺愛,被寵壞了。可能在家裏被老人慣壞了,因此孩子是常就是自己想幹啥就幹啥。例如:吃飯不自己吃、自己不需要洗手,自己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做,還要家長幫着自己幹這些幹那些,吵吵鬧鬧一會兒要這個一會要那個。
但是,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就只需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父母加了孩子不願意吃的東西,孩子就一個勁的大哭大鬧。還有就是孩子想吃什麼東西,就大聲的説:我要吃這個我要吃那個,十分的沒有禮貌和教養。
家長想讓孩子每一種都吃一點,這樣營養才均衡,才不會挑食,假如孩子被慣壞的話,就不願意聽自己父母的意見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怎樣也要拿,看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説什麼都不要,家長假如在這種時候給了孩子之後,孩子馬上就會生氣。
有的孩子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把家裏的飯菜弄的到處都是,也不理會別人的目光。這類孩子在參加別人的宴會或者是去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一樣的會將自己的壞習慣展現在很多人面前,因為孩子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了,一時半會兒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説的再直白一點的話,這樣的孩子就是會被大家説成沒教養。
3.去別人家做客説人家的飯不好吃
有一些孩子情商相對來説比較低,説出的話特別的不受他人的待見,一點都不入耳。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都説童言無忌,但是童言無忌也該有一個限度。
俗話説的好“飯可以亂吃,但是這話不可以亂説”,有的時候很可能因為你的句不恰當的話語會引起更大的矛盾和問題。説話本就是人際交往的一門藝術,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社交和説話的方式都是相當的重要,假如一個人不會説話的話,有很大可能會影響這個孩子的未來。
想要看一個孩子的品性是否真的好,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孩子的表現就是家長的一面,不禁流露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孩子透露出家長平時的行為習慣。因此,不論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孩子的未來,家長都要對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讓孩子明白在成長這條路上有可為有可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