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的明月清風,流連古時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為自省。
我們生活在時代夾縫中,多少有些懷舊心態,所以只能到傳統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尋找自己留戀的東西。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
四寶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名品名師,見諸載籍。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著稱,至今仍享盛名。
筆,是指毛筆,是我國漢民族所獨創的書寫工具,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用它書寫出來的線條可柔可剛、可粗可細、可潤可枯,變化之多,為任何硬筆所不及。它主要選用野生動物或山羊的毛作為材料,或純毫或兼毫,可以做成不同類型,來適應各種需要。其品種之繁,在筆類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顯單一,卻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且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歲月,仍然字跡清晰、神采奕奕。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着獨有的光彩。如安徽涇縣所產的宣紙,潔白細潤、亦書亦畫,吸水性能極好,能長期保存,有“紙壽千年”之譽。
硯,是與墨配套使用的工具,要求其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特別是一些雕硯,造型古雅,圖案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我們都知道,筆墨紙硯是中國書房裏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寶,但你可知道,古代書房裏並不只這四樣寶貝,以下就帶大家看看古代的書生們,在自家的書桌上都擺了些什麼,它們長什麼樣子,各自有什麼用途吧!
一、印泥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簽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鈐記,都需要使用。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濕,這就是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印泥與印泥盒欣賞:
西泠印泥
掐絲琺琅牡丹紋印泥盒
象牙仿剔犀印泥盒
清代巧色瑪瑙印泥盒
二、鎮紙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鎮紙欣賞:
象牙龍紋鎮紙
紅木松鶴鎮紙
黃玉螭紋鎮紙
金絲楠陰沉木鎮紙
清銅鎮紙
銅胎掐絲琺琅紙鎮
銅鏨古琴式紙鎮
象牙龍紋鎮紙
羊叼仙草銅鎮紙
三、水滴
又名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也稱水滴、水注。最早磨墨往硯裏注水的工具叫水盂。“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製,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古樸渾厚。熊形玉硯滴,為一張口捲舌,背有雙翅,右前肢託一靈芝,呈蹲坐式的飛熊。其雕工粗獷,為東漢時器物。飛熊的傳説,古代極多。
魏晉時蛙龜等青瓷硯滴較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慾入口,左肢輕扶左膝,神情專注。頂部有孔為注水口。
南北朝時期水滴以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並有其他造型的硯滴。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緻。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從紋飾上看,為南北朝時的典型器物。
唐代硯滴形制小巧,造型別致,除有瓷製品外,還有銅製品,如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時,瓷硯滴再度興盛,尤以龍泉窯燒造的硯滴最為新穎別緻,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魚形等。魚形硯滴,為一隻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別致,魚身有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瓷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明代瓷業高度發達,硯滴自是爭奇鬥妍,歷代均有硯滴傳世,尤以宣德時器物別有風韻。青花鴛鴦形硯滴,為象生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清代硯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蓮蓬形硯滴,其造型極為別緻,左邊一朵荷葉為水盂,邊堆塑螃蟹,內有孔洞通向右邊蓮蓬,蓮蓬有出水孔為硯滴。和兩件文房用具為一體,前朝所少見,為清代早期器物。
在文房用具中硯滴(水滴)傳世品較少。
水滴欣賞:
豆青釉的文房水滴
民國寶船水滴
清代壽山石水滴
清乾隆青釉文房用品水滴
四、筆筒
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製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説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座為雅,餘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説,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係文化史範疇,故這裏不加以論述。
筆筒欣賞:
根雕筆筒
梅妻鶴子筆筒
牛角筆筒
清代黃楊刻古松紋筆筒
象牙雲龍紋筆筒
玉雕竹節筆筒
五、筆洗
筆洗,筆使用後以之濯洗餘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其它形狀。各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
筆洗欣賞:
哥窯小筆洗
鈞窯桃形筆洗
靑銅鎦金荷葉筆洗
清綠釉荷葉筆洗
石雕荷葉筆洗
玉雕蓮藕筆洗
竹根雕筆洗
六、臂擱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着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臂擱多竹木、象牙質地,上有紋繪雕飾,十分精美多趣。
臂擱欣賞:
碧玉松樹臂擱
竹雕人物臂擱
黃楊木雕竹臂擱
象牙臂擱
象牙臂擱
象牙雕梅枝臂擱
竹刻人物臂擱
七、墨匣
墨匣主要用於存放墨錠,起裝飾和保護作用。墨匣中,以套墨、集錦墨、彩墨所用的匣最為考究。古代墨匣多以紫檀、烏木、豆瓣楠木為材料,並鑲有玉帶、花枝或螭虎、人物等圖紋,所以,一般都很精美。古代墨匣中,也多有製成漆匣的。據説,清代道光年間,阮文達回京城,“以旗匾銀製墨盒,其制正圓,為天蓋地式,旁有二柱系環內。”可説是出類拔萃的。清末制墨匣最著名的,當屬京城“萬禮齋”。
墨盒欣賞:
御題潭古怡情描金雙龍長方墨匣
御題潭古怡情描金雙龍長方墨匣
八、筆簾
筆簾是攜帶和收存毛筆的工具,主要用途:
1、把毛筆捲入其中,不會像裝在鉛筆盒裏來回碰撞損壞筆頭。
2、筆簾通風,可使毛筆很快乾爽。
3、現在的都是35釐米*33釐米的居多。
4、這樣的筆簾,一次可以卷幾十支,方便攜帶。
5、主要是為了:有急事,需要帶毛筆出去,但是因為剛使用過,沒幹。可以用筆簾一卷,帶出去。不會發黴,也不會弄髒書籍等物。
筆簾欣賞:
九、 筆架
筆架亦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時在構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污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從樣式來看,一般有掛式與擱式兩種,分別稱筆掛與筆擱(見後面附圖)。
筆掛是用竹木製成的架子,兩邊有柱子,高一尺餘;上面有橫木,寬亦一尺有餘,可以倒懸筆管,做晾筆用。筆掛也有製成圓柱形的,圓頂,筆掛在圓頂周邊上,很方便。
筆掛
筆擱是擱筆之物。根據不同形狀,亦稱筆枕、筆山,也有稱筆牀,清朝還出現了筆船。
筆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