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大山孩子水泥地裏踢足球
簡陋的水泥地面,一羣半大不大的孩子在綿綿不斷的細雨中奔跑着,他們是漁洋關鎮中學“奔跑吧”足球社的隊員,享受着足球帶來的快樂。
漁洋河畔,虎頭山下,簡陋的水泥地面,一羣半大不大的孩子在綿綿不斷的細雨中奔跑着,他們是漁洋關鎮中學“奔跑吧”足球社的隊員。(貝因美特約 圖/文 王翮)
漁洋關鎮中學坐落於湖北省五峯土家族自治縣境內,該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毗鄰長江干流,是湘鄂交界之處。全縣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是一個少數民族山區縣。
為了響應國家全面開展校園足球計劃的號召,不久前該校成立了“奔跑吧”足球社。
漁洋關鎮中學有近600名學生,50名愛運動的孩子加入了足球社。學校沒有足球場,隊員們只能在籃球場上訓練。
場地有了卻沒有球門。大山深處的五峯縣城買不到這樣的稀缺物品,而網上訂購光運輸費就價格不菲,這可急壞了校長唐春華。在山區學校開展足球這項運動,他煞費苦心,不僅從捉襟見肘的教學經費裏拿出一部分購買足球裝備,而且還要向老師及家長闡述快樂足球的理念。
剛開始一些班主任不理解,認為踢球佔用了學生們過多的時間,怕影響學習。畢竟一天近兩個小時的訓練安排,對於將知識改變命運視為唯一途徑的農村孩子來説實在是有些奢侈。校長只好循循善誘,“參與足球不是為了靠踢球吃飯,而是普及足球運動,世界冠軍只有一個,我們只是冠軍的基石”。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補上踢球佔用的學習時間,校長又説服任課老師為踢球的孩子輔導功課。
簡易的水泥地面遇水後非常濕滑,許多隊員膝蓋和手臂都留下跌倒的傷痕。許多隊員零基礎才是他最頭疼的事情,“我們這百分之八十學生都住校。山裏的孩子從小對足球少有接觸”,提高訓練質量成為縈繞在唐春華腦海裏的問題。農村孩子能吃苦,不怕累,勤能補拙這一點讓他很欣慰。
14歲的魏運鑫坐在寢室裏。他的家住在老縣城,離學校70公里。父母離異後他跟着父親周長勇一同生活,足球帶來的快樂一掃他心中的陰霾。
胡家輝的家在南河,離學校有30公里,父親胡國軍靠打短工支付奶奶癌症所用治療費用。母親對於他來説特別陌生,2001年他出生時,母親因難產離世。如今,足球讓他叛逆的性格有所改觀。
14歲的鄧楊是漁洋關鎮中學八年級的學生,家住南埡凹枚二衝村,住校的他每個週末返鄉都要經過20裏的盤山公路。
鄧楊的父親鄧昌喜今年48歲,是工地上的爆破員,母親卞英翠46歲,在家務農。
鄧楊在家中收看足球比賽。
鄧楊在家中老屋裏顛球。
鄧楊家門口的穀場,成了臨時的足球場,即使下着雨,也難以澆滅他和小夥伴對足球的熱情。
15歲的楊清平是八年級的隊員,他的家住在離學校20多里路的偏頭山。
楊清平在家割杜仲樹時不慎將手劃破,他的父親楊雲早年靠賣杜仲樹皮為生。
曾經昂貴的杜仲樹皮價格一落千丈,楊清平家如今靠養豬賺錢為生。
校長一直惦記着球門這件事,一方面花銷不能太大,另外還需要專業的球門。他只好向體育老師彭敏求助。37歲的彭敏畢業於宜昌大學體育專業,有着多年教學經驗,對於體育器械並不陌生。她在網上繪製出製作球門的圖紙,再請來電焊師傅用邊角餘料造出了球門。
50歲的郭紅星站在場邊掛着球網。誰也看不出這位一身戎裝的“足球教頭”是從代數與幾何公式中硬拉出來的數學老師。2011年,由於學校缺乏體育老師,還在講台上滔滔不絕講着勾股定理的郭紅星硬是被拉下講台,走向了操場。從此身體略顯單薄的他終日揮汗如雨,與學生們共練朝夕。
2015年底,學校成立了足球社的消息傳到耳邊,平時就喜歡看球的郭紅星便主動請纓,成為郭教頭。
隊員們在做拉伸運動。
訓練裝備缺乏,沒有對抗背心,隊員們只好臨時換着衣服。
訓練前,一名隊員穿上沙袋背心,增大負重。
為了避免受傷,隊員們在進行對抗訓練時都沒有穿足球鞋。
今年6月,貝因美得知孩子們缺少訓練隊服的消息後,為孩子們定製了隊服、足球、球襪等相關用品。
離正式比賽的日子越來越近,隊員們卻從來沒有在草皮上踢過球。46歲的體育老師曾衞勤為此到處奔波,終於在縣職校找到一塊人造草皮。第一次在綠油油、軟軟的草皮上踢球,孩子們特別興奮。楊清平説:“這可比我家的玉米地綠多了”。同齡的胡家輝則躺在草皮上大口喘着氣,仰望天空:“真舒服,這感覺真棒”。
曾衞勤帶領隊員做放鬆訓練。2016年4月,五峯土家族自治縣中學生足球聯賽正式打響了,共有8個鄉鎮的16支初中代表隊參加。彭敏給漁洋關鎮中學隊員制定的戰術是長傳中吊,利用己方優勢彌補短板。比賽地點在五峯老縣城,14歲的周夢園是場上隊長,父親梅海峯非常支持兒子踢球,父母專程坐兩個多小時長途客車前去觀戰。山區氣候猶如孫猴子的臉,説變就變,比賽中豆大的雨珠拍打着每一個人的臉,與汗水流淌着掉落在軟軟的草皮上。
跌倒了再爬起來,最終,漁洋關鎮中學取得了比賽了勝利。哨聲響起,師生相擁,這就是足球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