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一詞最早出於 《莊子·大宗師》中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春秋時期道家哲學中江湖的本義是指廣闊的江河、湖泊,後衍生出“天下”的意思,如今也是與河流、湖泊大不相同了。道家講: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是江湖。有人説,如今這個城市裏,高樓大廈燈紅酒綠樣樣都有,就只缺少了一點快意江湖的煙火氣息。
理想的“江湖”眾所周知,武俠小説是我們所認知江湖的代表,用這種簡約的中國舊通俗小説來描繪江湖世界,俠客、方士、郎中、落地文人,地痞無賴,形形色色,描寫的主人公多以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義薄雲天的形象出現。我曾經也曾痴迷於武俠世界中的江湖,但裏面的江湖卻無法從字裏行間跳出到現實中,為此,每當看完一部小説,回到現實,雖有感悟,卻依然顯得如此的落寞。
在民國時期(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如《鷹爪王》、《風塵三俠》、《蜀山劍俠傳》這樣的小説橫空出世。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湧現了一批港台武俠名家:如梁羽生、金庸、古龍、温瑞安、黃易、倪匡、卧龍生等,他們掀起了武俠小説的高潮,也是江湖式武俠的巔峯,也可以説是代表了這種小説的最高成就。經典名作如: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和《白髮魔女傳》,古龍的《楚留香》、《小李飛刀》等等,武俠小説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時代。也恰恰是這一時期,這些小説成了那些經歷了民族興亡,國破山河的那一代人,寄託於江湖情懷,感嘆於世間冷暖的最好方式。
再往古説,有宋代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豪情灑脱的江湖,也有似宋代李清照“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般的落魄江湖無人知的辛酸。老去的人,將慢慢地退出江湖,回首往事,每個人心中都會存在一個夢,一個仗劍天涯,行走江湖的夢,但這樣的夢終究會被現實拍醒。而在這其中沉澱下來的,便是江湖路上,因為某個契機結識的兄弟,也可能是生死與共的伴侶,亦可能是憂國憂民的天下情懷。錢愛利義,你我都無法躲過,這就是江湖,沒有一個人真正屬於江湖,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置身於外,這是一個您幻想的世界,一個僅存在於書頁中的江湖。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跨入二十一世紀後,科技發展騰飛跨越了地域的束縛,而人卻慢慢地被新事物所吸引,手機、電腦、平板,燈紅酒綠的城市,江湖氣早已經慢慢消逝,留下的盡是武俠電影,電視劇那般無限的翻拍形式,只為重新引起人們的江湖情懷,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遵循着自己的理想,許多現代電影都使用此概念向觀眾傳達某種意識形態。現實的江湖最大的不同是,江湖味已經淡了,而我們也無法成為主角,但是正如武俠小説那般,主人公身懷絕世武功在這個現實根本不存在,人之脆弱,會在任何情況下顯現的淋漓盡致,在這種現實中,你我在江湖中只能是拼命,沒有誰會是主角,皆是平凡之身罷了。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諺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它描述了某種社會義務,道德困境,社會糾紛,我們最終都將會去面對,或者作出妥協。如果現實的江湖是一個不雅的世界,那麼形形色色的人,必將有人會被奉為英雄,也將有人會被唾罵一生。如今的人們都希望得到貴人的賞識和重用,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慾望,人性才是組成這個江湖的根本,人們只有在其中尋找到平衡,才能源遠流長。
有人説,江湖早已經不是打打殺殺了,而是人情世故,我覺得並不太對,因為這樣講太過於功利主義。在現代和廣義上,江湖也將意味着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是中國人,因為在外國人的思維裏,他們很難感受和理解江湖的概念,這是中華幾千年文化帶給我們的理解,當然日本或者其他對中華文化耳濡目染的國家,它們也必定會懂,但卻沒有一代代中國人理解的那麼根深蒂固,文化是傳承並不斷創新而來的,而非是剝奪而來的。
後言願你我都有心中的江湖,新的江湖需要新的理解。
”人心憐羊,狼心獨愴,天心難測,世情如霜。”——古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