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回覆:古墓兩男一女合葬 這不對勁啊 2016.4.1日

話題:古墓兩男一女合葬 真相瞬間讓你石化

  從墓碑顯示信息看,墓主多為雲洞巖山脈附近的龍文、龍海、台商投資區一帶人士。隨着墓羣重見天日,也勾起附近村民的回憶,這一帶自古為風水寶地,是安葬的理想所在。上世紀60年代,為了灌溉農田,這裏被修成水庫,墓穴淹沒水中,隨着時間流逝而被慢慢淡忘。

古墓兩男一女合葬 這不對勁啊

  今日,漳州文保部門專家將現場查看,確定是否需要搶救性保護。

  重見天日

  長山水庫泄洪,庫底現30多座古墓

  長山水庫位於龍文區藍田鎮龍池村,屬於雲洞巖山脈的西側。漳州九龍江北溪、西溪分別繞山巒南北兩側而過,往東即是萬松關,古時進入漳州,南下潮州,西進汀州的必經之處。

  “我們是前幾天把水庫開閘放水的,因為之前養了不少魚,需要把水泄了,才方便撈魚”,承包水庫的林先生稱。

  一邊忙着捕魚的工人説,水庫大概三四年放水捕撈一次魚,不過此前沒有放得這麼少,有露出部分墓碑,但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庫底下還有那麼多墓葬。

  海都記者在現場看到,長上水庫環着一座小山,呈倒“V”字形,而墓葬區就分佈在山腳下,呈帶狀分佈,分佈範圍約有300餘米。

  昨日一些村民得知庫底現出墓葬羣后,也紛紛前往觀看,“時間過去太久,大家都忘了水庫底下還有那麼多古墓”,一位村民稱,“水庫放水把魚撈完後,又開始蓄水了,一般沒事大家也不會下到庫底區看,站在壩堤上也看不清楚”。

  罕見墓穴

  跨明清至民國,驚現兩男一女合葬

  昨日,海都記者逐一查看每一座墳塋,有標記最早的為明代,但因為還有部分淹沒在水中,無法確定具體年份。而最晚的是民國十九年(即1930年)。也就是説,時間跨度近300年,從明清至民國。這30多座墓葬中,主要是清康熙至清道光年間,其中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最多,約有10多座。

  這些古墓,有些還保存完好,墓碑墓體完整,花紋清晰可見,不過一些墓碑破損斷裂,紅磚、碎陶片四散。

  從墓碑銘刻的信息看,這些墓的主人主要是周邊區域人士,比如刻有“龍池”(即水庫所在地的龍池村)、“崇福”(即現今龍海榜山崇福社)等。

  此外,還有一穴比較特別的是三人合葬墓。三人合葬墓較為多見的是一夫兩妻的“一男兩女”夫妻合葬墓,不過這穴卻是“兩男一女”合葬。墓碑上並排寫着“曾祖妣”、“曾祖考”、“祖考”。漳州文史專家郭聯志稱,從墓碑信息看,這是夫妻兼兒子的三人合葬,按照漳州地區習俗,合葬的大多是夫妻,像父子、兄弟間合葬的很少見,而這穴夫妻兼兒子一起合葬的更是少之又少。

  風水寶地

  周邊逝者多葬此處,50多年前建成水庫

  為何水庫底下保存着如此多的古墓?昨日,海都記者在水庫周邊走訪得知,靠近水庫的這座山叫“鱉仔山”,“這裏自古以來就是風水寶地,在殯葬改革前,周邊的村莊都喜歡將先祖安葬在此”,村民林先生稱。

  建水庫前,這裏有一條溪澗,水從雲洞巖山脈流下來,最後向西溪流去。而水庫的建造歷史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大概是1964年,當時下游農田還很多,因此生產大隊在此建水庫,方便農業灌溉”,上述村民稱。

  承包水庫的林老闆説:“有一些墓地被後人遷走了,有些就一直保留在那裏”,改革開放前,這個水庫主要用於農業灌溉,很少大規模泄洪,“上世紀90年代後,隨着城市化發展,下游的農田都慢慢發展成為藍田工業區,我那時候把水庫承包下來養魚了”。

  現場勘察

  專家今日查看,初判是村民墓葬羣

  昨日,漳州市文管部門獲悉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羣,十分重視。漳州市文物局局長張祝髮稱,今天將派人前往現場查看。

  漳州市文保所有關負責人稱,在水庫底下發現這麼大規模的古墓葬羣,在漳州還是比較少見,初步判斷是村民的墓葬羣,而具體是否有一些是漳州歷史的名人,或者需要搶救性保護,需今日將前往查看後再定。

  此外,海都記者也聯繫漳州考古專家陳立羣先生前往現場調查。

  廣東省廣州市網友 :這也太可怕了

  北京市手機網友 :這不對勁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7 字。

轉載請註明: 神回覆:古墓兩男一女合葬 這不對勁啊 2016.4.1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