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忘了自己被善待過

  對生活進行反思是有必要的,並不是所有面向生活的沉思都只能叫心靈雞湯。

  十多年前,我在鄭州第一次坐投幣公交,不知道要提前準備零錢,呆立在投幣箱前不知所措,這時候一個比我大不了幾歲的陌生女孩站起來替我投了5角錢,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她從後排座位探身往投幣箱裏投紙幣的樣子,我身處陌生環境時手足無措的無助感瞬間得到了化解。

  這種來自於陌生人的幫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你沒法回報,或者説他(她)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才幫你。這和我們“傳統美德”中所講的“感恩”建立起的是不一樣的倫理關係,因為“感恩”是有一個“恩主”的,會建立起一種微妙的“人情債”關係。而這種感激,你不知道要面向誰。

  我後來到了北京,坐了無數次的公交和地鐵,我目睹過搶座、搶上搶下以及售票員和乘客、乘客與乘客的衝突,我覺得“公交倫理”簡直可以成為一個倫理學的研究題目。我曾經看到過彪形大漢從八九歲的孩子身邊把座位搶走;中年女售票員強迫瘦弱伶仃的小姑娘給老年人讓座,而旁邊其實有很多青壯年男人坐穩如泰山。有時候這些衝突也會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我給老人、孕婦和孩子讓了無數次的座,但慢慢地我也學會了搶座、以及對等着讓座的老人視而不見(目前還沒法做到對孕婦和孩子視而不見)。當然有人會説自己開車就沒那麼多事兒了吧,但事實上如果你在北京開過車的話,就會知道那種來自道路上的爭搶也並不省心。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空間其實就是大城市叢林法則的微觀模型。慢慢地我也習慣了這種叢林化。直到有一次,一箇中年人上公交時沒有一塊錢的零錢,在車上問有誰可以幫他換開零錢。除了戴着耳機的人,其他人都聽見了,但沒有一個人吭聲或者去翻錢包看看有沒有零錢。在這種情境下我感到了壓力,於是我也沒吭聲。


  但令我自己意想不到的是,這件小事居然在我心裏不舒服了頗長的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不舒服的原因是血液中古老頑固的“道德自戀”又在蠢蠢欲動。但這説服不了我自己。直到我的記憶中出現了十年前那個幫我投幣的陌生女孩,我才意識到了這種不適感的來源並感到豁然開朗。令我不舒服的不是道德自戀,而是道德自律。就好像是有人把接力棒傳遞到你手裏,而你卻由於種種原因把它私藏塵封起來、並且漸漸遺忘了。

  好幾年前的另一件小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一個朋友曾經寫過一篇博客,整理了她在某一段時間內遇上的“温暖”的小事,比如去書市買了一堆書氣喘吁吁趕地鐵時,有好心的人在地鐵裏給她讓座。當時暗笑她有點濫情,現在想來,這是一個對“善意”多麼敏感和珍惜的人才會這樣收集自己的感受。

  我一直認為,有些人總感到自己“不被善待”,是因為ta們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童年起就得到的“愛”太少而傷害太多,或者根本沒有被愛過。但現在我要補充一下,並不是所有的“不被善待”都只有這一種解釋,有些時候是因為對得到的“善待”不夠珍惜、過分挑剔或者總嫌不夠,被善待過,但自己選擇性遺忘了。更深層的心理是:像嗷嗷待哺的嬰兒和驕傲的公主一樣,認為自己被愛、被善待,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還有,如果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微妙的敵意和恨意,就會抵消別人對自己、甚至是自己對自己的愛意。有情感勒索創傷體驗的人,已經習慣了別人的恩惠裏都帶着附加的條件、捆綁着隱秘的目的。受人恩惠千年紀,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正向表達,但如果真轉化成了沉重的情感債務,還不如自己先從情感上破產的好。

  十年前的那個投幣女孩不經意的舉動,讓我意識到某種東西雖然微小但卻重要,就像生命中的微量元素。儘管這個世界預設了很多刻意做作的前提,使它被污染、綁架和利用,貼上標籤,標出高下等級,成為某種籌碼,顯得空洞、廉價、虛偽、膚淺,讓你忘了它究竟是什麼,是否真實存在過。事實上,它原本真的只來自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內心,樸素、乾淨而柔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9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忘了自己被善待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