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節不是同一天的。
是兩個節日。
清明是節氣,經過長時間歷史的發展,才最終將寒食和清明融合到一起,尤其是寒食節的習俗都在清明這一天實行了,兩個節日雖然差一天,但是卻已經不分彼此,某種意義上來講,清明和寒食都整合到一起了。
清初湯若望改革曆法,是將清明前一天定為寒食節。
嚴格意義來説: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寒食起源,究其根源是來自於上古的改火舊習,如《周禮》所説“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這個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雖然傳説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經考據同介子推關係並不特別關聯,寒食節是早於介子推的故事,這也是後世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一樣,把寒食節也當成紀念介子推的節日。
這在很多詩詞有體現,如果不瞭解清明(寒食)的起源和風俗,就很難明白詩中一些清明借火種,傳火等風俗。
嚴格意義來講:寒食節是清明前的,清明是生火之日,也就是寒食節的結束。
而寒食節自然就牽扯到取新火、改火之來源。
取新火是:是源於中原的春天天乾物燥,春雷和火種容易發生火災,所以會熄火,然後在寒食節結束之後再鑽燧取火,寓意新生活新起點。
比如在漢代寒食的時間居然長達105天,這時只能吃儲備的冷食,除了影響正常生活外,對人身體健康很不好。即使在漢代改革除弊之後最短的也要一個月。
漢代還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這就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而且也影響到身體健康。
這時的寒食節不是清明節。但是可以理解成清明是寒食的結束之日。
如:宋代王禹偁(同稱,chēng)在《清明》中也描述唐宋取新火之風俗: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比如唐代祖詠的《清明宴司勳劉郎中別業》就描述了這個宮中習俗:
田家復近臣,行樂不違親。霽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池照窗陰晚,杯香藥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鳥窺人。何必桃源裏,深居作隱淪。
賈島則在《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講民間的清明取新火生火做飯。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取新火一般是會向鄰居借新火,這些火也是先有一家是傳火,傳火可能是官方傳的,然後再一家家互相借新火。
唐代史延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 宋代司馬光 《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而且唐代還給官員放長達七天的假回家省親掃墓。
而到了宋元基本只有一天了而且清明逐步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了,兩個節日到現代基本就是融合到一天了,雖然嚴格講不是同一天,但是節日都是一直演變的,我們可以將清明和寒食當成一天也不為過。
唐代的寒食為清明前三天,到了宋元基本就不這樣吃長達數天的冷食了,象徵性的在清明前一天當天吃冷食,極大解放了百姓受長時間吃冷食之苦。
現代還是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