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百年磚窯成活遺址 女窯工耗盡青春
浙江嘉善幹窯鎮的沈家窯,燒製“金磚”200多年,依然燒着火、冒着煙。這裏的窯工大多從事窯活40多年,在這裏耗盡青春。
一兩黃金一塊磚。傳説,古代帝王的宮殿裏,地上鋪滿金磚。其實,金磚用泥土燒製,敲之作金石之聲,故稱“金磚”。又因專運北京“京倉”,供皇宮專用,又稱“京磚”。如今,燒製京磚的土窯墩大多已熄火。在浙江嘉善幹窯鎮,有一座200多年曆史的沈家窯,卻依然燒着火、冒着煙。(圖/文 沈志成)
浙江嘉善磚瓦燒製業始於宋代,盛於明清。自明清以來,其窯域之廣,窯墩之多,蔚為壯觀。《申報》曾載文:“浙江嘉善縣境磚瓦等窯有一千餘處,每當三、四月間旺銷之際,自浙境入松江府屬之黃浦,或往浦東、或往上海,每日總有五六十船,其藉此以謀生者,不下十數萬人”。下轄幹窯鎮曾以生產“京磚”而聞名,史稱“千窯之鎮”。據記載,以前幹窯有近千座窯墩;而如今,大多窯墩已熄火。
2009年,京磚燒製技藝成功列入浙江省非遺普查十大新發現,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於嘉善縣幹窯鎮的沈家窯是一座獨特的雙子窯,它作為“活遺址”被評定為浙江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據窯主人、第六代傳人沈剛介紹,沈家窯200多年來一直燒製不同規格的京磚和瓦當。
京磚燒製作為一項手工工業,窯工在生產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窯工分為盤窯工、燒窯工、出窯工、裝窯工等。每個工種分工細緻,責任明確,各司其職。盤窯工是負責建磚窯,燒窯工是專司燒製,裝窯工是把泥坯裝進窯內,出窯工則負責把燒好的磚瓦運出窯。
裝窯、出窯工是窯工中最主要的工種。裝窯必須要有技術熟練的裝窯師傅來完成,裝窯裝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窯貨燒製的質量,一般裝一窯京磚坯需要裝窯工14人。
裝窯、出窯是既髒又累的活,特別是三伏天出窯,餘火未卻的窯體,炙熱的磚塊,再加上較高的外部氣温,此時的古窯礅如同一個密封的蒸籠,五十多度的高温逼得窯工汗流浹背。
上世紀五十年代,嘉善幹窯鎮還有七十多支窯工隊伍,2000多名窯工,而如今只剩下一支隊伍,30多名窯工。他們大多數人都從事窯活40多年,然而年過花甲,體力不及當年,隨時都會回家養老。
當年的姑娘在窯墩裏耗盡了自己的青春。
女工們守候在窯門口,等候搬運燒製好的京磚。一窯京磚大概有7000多塊,出一窯京磚要連續勞累近10個小時。
為了讓這座瀕臨消逝的古老磚窯薪火不息,沈剛一直堅守着傳統燒製技藝並不斷創新。2013年3月,成功燒製出長144釐米、寬144釐米、重約1.4噸的“京磚王”。如此巨大的京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據沈剛介紹,燒製的磚頭越大,難度係數倍增,燒製過程中,火力,火候,冷卻都十分講究,稍有不慎全功盡棄。
輪換作業的窯工,休息片刻。
窯工雙手佈滿灰塵。
時近中午,勞累一上午的窯工們坐在一起吃午飯。
修窯工正在修理破損的窯體,目前能掌握修窯技藝的人少之又少
三伏天裏,燒窯工每天24小時不間斷燒窯,一窯磚需要燒製10多天。
出窯時,男工在炙熱的窯爐內作業。
燒製完的京磚變成了特有的水墨顏色。
一道陽光從窯臍射入窯內,在移動的光束中,窯工們完成着一天的工作。近年,得益於各地仿古建築的興建,京磚重新走俏,讓沉寂了幾十年的古窯得以復活,但能否復活起一支年青的窯工隊伍?這是嘉善窯業面臨的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沈家窯不得不在古法燒製的基礎上,探索機械化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