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萊頓城的道道飛虹
▲荷蘭南部,萊頓|視覺中國
低地國家荷蘭的南部,是萊茵河入海口,那裏坐落着萊頓、海牙、鹿特丹等著名市鎮。相較阿姆斯特丹領銜的荷蘭北部城市,此處因萊茵河與斯海爾德河、默茲河形成了三角洲,顯得更加水網密佈。從衞星地圖上看,這一帶的人文地理風貌,頗有江河湖海交匯之間,各類市鎮“大珠小珠落玉盤”嵌入其中。也許,除了“低於海平面”之外,擁有如此自然且大面積的“親水地帶”,同樣屬於“低地”的本意吧。
萊頓、海牙和鹿特丹這三座各相距二十多公里的重要城市,一日之間即可訪問完畢。如果有充足的閒暇,三座城市的“各有千秋”,亦是不難尋覓。例如海牙,大西洋海濱的波光粼粼和當年的王朝榮光總能珠聯;而鹿特丹則因“荷蘭之角”中的“歐洲之門”助其完成陸海璧合,成就了其“歐陸第一港”的美名。與國際法院和荷蘭王室所在的海牙、擁有厚重歷史的大港鹿特丹相比,萊頓又有什麼可記上一筆的呢?是著名的萊頓大學,還是市內形狀獨特的星堡舊城?總之讓人想一探究竟。
駕車在海牙與萊頓之間的A44/N44高速道路上,並不感到輕鬆。除了阿姆斯特丹及其周邊外,荷蘭全國都找不到多少車流量如此之大的高速。因為有在荷蘭的“內陸地帶”駕車的經驗,我知道荷蘭的司機們多少有些急性子,往往不甚理睬路邊的限速標誌,呼嘯而去。不過在前往萊頓的路上,因為車流擺在那兒,大家都自動乖乖遵守起限速的交通規則來。
好在兩城真的很近,從海牙出發半個小時不到,就要下高速了。在第一個交通燈路口時,前方一座被稱為“Haagsche Schouwbrug”的橋樑讓人眼前一亮。原來是一道閘橋,但乳白色的水閘門拉閘器矗立在橋上的造型有點驚豔。
也許這是一種新的城市雕塑創意吧,原來萊頓的橋幾乎全部都是閘橋,萊頓人民已經將造橋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強調每一座閘橋的美感和與周邊環境的融合。這些閘橋在實用的基礎上儘量使橋上建築結構輕靈,而且注重顏色搭配,堪稱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除了上述道道飛虹的英姿,萊頓城內水網之密集,恐怕也是初訪者們的重要“關聯印象”。萊頓是萊茵河下游三角洲北部多條水系交匯之地,同時運河密佈,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萊頓拖船運河”。
這是開鑿於十七世紀五六十年代、荷蘭全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扮演着荷蘭沿海地區南北大城市間的“高速水路”,直至火車時代興起。至今,這條運河仍聯繫着萊頓和哈勒姆(位於阿姆斯特丹西北的荷蘭北方重鎮),只是利用率已較低,原有的功能早已融入到沿岸風景之中。
此行的具體目的地,是坐落在老城區的萊頓大學法學院暨法學圖書館主樓。萊頓大學建立於1575年,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領導人威廉親王(奧蘭治的威廉)所建。迄今,該大學仍與荷蘭王室有密切關係,包括現任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在內的多任荷蘭國家元首曾在此求學。
和不少歐洲的老牌名校類似,萊頓大學是一所沒有“主校區”概念的大學,所有的大學建築都散佈城內。萊頓大學法學院大樓臨河而建,主樓部分是歐洲城市中難得的正南正北型建築。沿着河道漫步城內,為數不多的行人或走或歇,安安靜靜,成為老城恬靜風景裏的一部分。不知錯過了多少先賢輩出的各科院系,沿路西行過一座相當文藝範的小橋後,左手邊就是建築規模相對宏大的萊頓大學圖書館。即使是在最應該人來人往的大學圖書館附近,這裏和國內大學城的最大差別,仍在“恬靜”二字上。也不知為什麼,萊頓老城裏的橋上、路上行人總是寥寥,河中常有人划船,但即使船上的人們互相交流,也顯得竊竊私語,划槳的水花聲倒成了主旋律。
我不禁會想,萊頓城的老城區裏,最常態化的生活狀態,應該就是讓人學會安靜地學習、生活。當一座城市尤為珍惜老城區裏的恬靜,潺潺流水和道道飛虹的“細節之美”大概就會凸顯,並感染到每一個來訪者,這倒也是城市的一筆不容小覷的文化財富。
天色漸晚,從萊頓回海牙的時候,我又想到一個問題,萊頓城裏文藝的道道飛虹的設計師,想必也是這座恬靜大學城裏薰陶出來的吧?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副教授)
作者:張鵬
編輯:孫華
責任編輯:陸益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