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農曆虎年,春節期間,某市動物園採取了一項優惠措施,凡是姓名中有“虎”字的市民可免票進入該園遊覽。此舉既温暖,也有趣,引發市民關注。從商業角度看,該動物園在為自己做廣告的同時,更為春節消費市場平添了些許歡樂和幽默。
節日是闔家歡樂的日子。尤其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同時也是商品消費量最大的節日。在不少人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的當下,相關部門和商家不妨在促進消費方面多搞點新意思,增加消費的趣味性,引導培育消費熱點,更好滿足人們對節日市場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一方面,傳統節日味道要加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相應的講究,既包含生產方面,也包括生活方面;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傳統節日文化是節日消費之魂,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優秀部分,如特色飾品、傳統菜等。近年來,不少餐廳潛心研究出一批“古菜”或“土菜”的做法,他們匠心獨運,不但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慾,也展現了傳統文化魅力,增添了節日的趣味性和美好氣氛。
另一方面,需創造新的趣味引爆點。節日消費很集中,除了糧油肉蛋奶等基礎消費,人們的消費需求不一定完全是對商品實用性的要求,可能是精神消費,也可能是物質消費加精神消費。這就要求商家以創新思維開發新的消費項目,如以文創為抓手,將創意與市場相銜接,將物質消費轉化為一種精神消費、美學消費,打造有趣的爆款商品或爆款景點,更好滿足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節日消費的趣味性要防止低級趣味和噱頭營銷,更要防止惡搞和弄虛作假的營銷。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最後和最有決定意義的環節。從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角度看,消費不僅是需求,也是獲得感。因此,要積極創造“有趣的消費”,更好吸引消費者,促進消費市場健康發展,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需。(拓兆兵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