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助你功成名就

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助你功成名就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縣(今雙峯縣)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人家。他一生勤奮好學,以“勤”、“恆”兩字激勵自己,教育子侄。謂“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事事鬆弛”。他抓住一切讀書的機會,死前一日猶手不釋卷。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譯】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閒雜或不良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想身體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須做到專心致志,不存雜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狀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機,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樣。

【注】所謂“主敬”,是要求內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無我才能做到真正謙虛。《菜根譚》説:“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做到一時的恭敬並不難,而所謂“有禮”是指內心長久的恭敬,這隻有“無事時心(常)在腔子裏”的功夫才能做得到,處理日常事務時才能不被雜事兒所幹擾。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念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譯】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任何時間,必須靜坐一小時以上,體驗聖人所教誨的仁心,使思慮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結,就像寶鼎一樣鎮定而不可動搖。

【注】“不拘何時”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謂“來複之仁心”,也就是《易經》的“一陽來複〖〗”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靜極生動)”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學》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意。具體內容可以參考《三教覺迷錄》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

【譯】起牀要早。天色剛亮就趕緊起身,醒了以後一定不要有留戀安逸甚至淫邪的念頭。

【注】黎明就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也是人身真陽生髮的時候,極容易發生性交或手淫的情況。馬上起牀,可以使無念的真精不會落於淫念的濁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濁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長日久,就能顯出效應。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閲,徒務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譯】讀書要專一: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書籍。東翻西閲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益處,不過就是一個只求知識而沒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須圈點十頁。

【注】常人做不到“無事時心在腔子裏”,而這個方法卻是訓練“應事時專一不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謂的“開卷有益”則是在能夠做到“專心致志”以後的事。

五、讀史:丙申年購《二十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

【譯】攻讀史書:我在丙申年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對我訓誡道:“你為了買書而向別人借錢,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圈點閲讀一便,才算不辜負我的一番苦心啊。”從此以後,我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如果稍有間斷,就是對父母不孝。

【注】讀中國歷史可以使人明白善惡事理,才能正確地為人處世,光宗耀祖,這是父母所希望的,為己為人,都是必要的。否則,必定成為不忠不孝之徒。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譯】説話謹慎:對此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這是為人處世的第一等功夫。

【注】為人處世的關鍵在於謹慎地説話,而謹言的基礎在於“三思”和“反省”。

這也是能夠做到“不生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譯】培養自己的真氣:能夠做到內外統一、光明正大之行,沒有奸詐計謀、行險僥倖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夠説得出口,只有這樣,才能將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

【注】處處心存他人,才能為人光明坦蕩;時時行險僥倖,必然處世奸詐虛偽。生活中常心存機謀算計,不論如何打坐修煉,必定不能“體念來複之仁心”。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譯】保持身體健康。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書上説:“(要)節制操勞,節制慾望,節制飲食。”所以,時時刻刻都像養病時一樣地保養自己的身體。

【注】“節勞,節慾,節飲食”可以説就是養生的咒語真言,其中“節慾”包括節制性慾和物慾。但人們都不能掌握節制的“度”。其實很簡單:只要時時刻刻想象自己正處於療養時期不就可以了嗎?

九、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譯】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讀書,都要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不要刻意地從書中謀求深意,否則,就是曲從於他人。

【注】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2.11)。”每次温習舊的知識時,都能有新的體會和新的發現,説明自己已經掌握了基本原則,並且能夠靈活分析和應用了。而刻意地從別人或聖人的書中去尋求深刻含義,就是書呆子,會使自己永遠沒有正確主張,做事的時候往往會屈從於他人。每天都能記錄心得體會,以免將靈感忘記,這樣既可以檢驗自己是否有所長進,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十、月無亡所能:每月做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譯】每月都能有機會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本領:每個月必須做詩歌或短文數首,用來檢驗所學理論是多還是少,所培養真氣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懶惰遲延,這樣最容易使自己的遠大志向喪失殆盡。

【注】每月都能複習的主要指戒律。做詩的目的是用來表達志向和情感,最能體現自己的修養和氣度。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19.5)。”每月都能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就是“温習”,倘若懈怠,就很容易墮落。凡是胸懷大志的人,必須牢記這一基本點。否則,決不會有大的成就,事業也不會保持長久。

十一、作字:早飯後做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譯】習練書法:早飯後必須練習書法一小時。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書法的機會。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許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會越難以清理。

【注】經常做到早晨練習書法,可以使一天的情緒不浮躁。而且,將書信應酬也用來練習書法,可以稱之為“權變”。儒家通過練習“六藝”,就可以應酬社會的一切事務,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並且必須做到是不過夜,否則,以後就很難理出頭緒。如果通過學習已經發現了自己的壞習氣,卻不能及時改正,天長日久,就會積重難返。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譯】夜晚不出家門:出門應酬玩樂,會使人荒廢修養功夫,會使精氣耗損、神情疲憊。所以,這種不良習氣必須徹底戒除!

【注】夜間是天地、人體之氣收斂閉藏的時候,此時應該注意保養而不能耗散,這才是養生存性的自然之道。能夠抑制自己並駕馭自己的情志,順應自然之道,才可稱為聖人之徒。自然之道是凡人不能察覺的,倘若能夠嚴持聖人的戒律,日久必能洞悉天地!切記切戒!

曾國藩的這十二條讀書規矩,前三條是為讀書做準備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條是讀書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條看起來似乎與讀書關係不大,實質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讀好書,因而這看似關係不大的規矩,卻是保證讀書質量的重要手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1 字。

轉載請註明: 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助你功成名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