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夜色
天河,是七夕傳説中的重要元素。“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講述了牛郎織女每年一次鵲橋相會的故事。
在荊楚山水間,有一條真實的天河在鄖西縣,雖然全長不到一百公里,卻因七夕傳説而聞名天下。
田園沙溝
人間天河在天成像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相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兒,在天庭編織彩霞。一天,她見人間有個地方山清水秀,遂下凡戲水,遇見忠厚善良的牛郎。織女凡心萌動,留在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妻,生下一雙兒女。但因觸犯天條,她被天兵天將抓回天庭。王母娘娘為懲罰他們,用頭上的簪子劃出一條天河,從此兩人隔河相望,只能在農曆七月初七夜晚短暫相聚。
傳説中的天河又名銀河、銀漢。鄖西的天河也正是與漢江相連。
鄖西縣觀音鎮天河口,相傳是“天漢相會”之地。站在高高的河口沙壩上,可見漢江在此拐個大彎,天河入漢,江清水闊,氣勢恢宏。
天河之水天上來。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天河在縣城西南一隅,出縣西北界虎鳴峪,駕山南下,經縣南西達漢水,如自天來,故名。”
鄖西縣水利和湖泊局副局長楊世軍介紹,南北流向的天河,與天上“天河”對應。“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就發生在鄖西天河流域。
天河口村村民庹明龍告訴記者,相傳每到農曆七八月夜深人靜之時,河岸居民就能聽到“嘩嘩”水響,猶從天庭傳來,“天河水響,就要發大水”。
從天河口上溯25公里為石門灣,河道於此豁然開闊。“河兩岸的山頭,對稱矗立着兩尊天然石像,當地人稱為石公公、石婆婆。”順着庹明龍手指的方向望去,聳立的岩石如同牛郎織女隔河相望。
縣城上游6公里處,是土門鎮六官坪村。村內有一條河流,河中有一尊巨石,形似傳説中王母娘娘的髮簪。庹明龍説,上世紀80年代,當地人採石修路,曾用炸藥爆破,巨石巋然不動,原來已與河牀連為整體。
天河漂流
手工刺繡
非遺項目傳承文化
婚紗繡、蘇繡、漢繡、蜀繡、十字繡……5月2日上午,鄖西縣關防鄉田園沙溝織女繡坊裏,數十名留守婦女正在製作刺繡工藝品。琳琅滿目的繡品,吸引遊客觀賞購買。
在鄖西縣,刺繡民俗流傳已久。鄖西姑娘自幼受七夕文化薰陶,練就一雙能織會繡的巧手,讓傳統刺繡技藝得以較好傳承。
民俗專家介紹,鄖西縣內保留有牛郎廟、織女廟、金釵石等景觀和系列鮮活的民俗遺址遺蹟,形成了品相眾多、規模龐大的七夕文化體系。
2014年,“鄖西七夕”作為民俗項目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鄖西縣委縣政府把刺繡納入“產業扶持、技能培訓、文化開導”範疇,舉辦女性手工藝能人聯誼會,引導留守婦女創業就業。目前,全縣已發展織女繡和編織作坊100多家,帶動幾千名農家婦女參與刺繡產業,年收入近千萬元。
七夕展演
富民產業
七夕畫廊四季如詩
行走在天河兩岸,只見河水清澈,魚蝦成羣,麻鴨戲水,白鷺翱翔。傍晚華燈初上,七彩燈光映照水面,如夢如幻。
天河畔有一個大型廣場,名為七夕天河廣場。廣場正中矗立一尊織女雕像,身後是七彩鵲橋造型,形如彩虹、色如雲錦。天河對面的山上有一輪人造月亮,照亮蒼穹,給夜晚平添了許多浪漫色彩。
近年來,鄖西縣加快天河流域生態建設,以縣城為中心,投資近10億元恢復河流生態,拓寬行洪道,加固加高河堤,美化亮化環境,打造山水新城。縣委縣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制定“一江兩河”(漢江、天河、金錢河)三大片區全域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以天河為紐帶,打造獨具特色、全國知名的5A級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天河水鄉·七夕畫廊”。
通過系列項目建設,鄖西縣致力把“天河水鄉·七夕畫廊”打造成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區、全域文化旅遊先行區、統籌城鄉文旅脱貧示範區。天河兩岸,荒山變成風景林,四季如詩如畫。
美麗經濟
天河畫廊
富裕之河流金淌銀
漢江自古產沙金,漢江支流鄖西金錢河、天河亦是沙金產地。天河自古流金淌銀,但今天的鄖西人,不再挖沙淘金,而是淘生態旅遊“金”。
從縣城環境綜合治理,到天河全流域治理;從天河流域,到漢江、金錢河流域,“全域生態、全域景區、全域旅遊”的發展定位日漸明晰。全縣已有 A級景區12家,澗池鄉下營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天河水鄉景區、王家坪紅色旅遊扶貧示範區等相繼建成開放。“十三五”期間,全縣累計接待遊客336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2.58億元。
喜鵲搭橋,牛郎會織女;文化搭橋,經貿唱大戲。如今的鄖西縣,七夕品牌越擦越亮。僅今年“五一”假期,鄖西縣就接待遊客88.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億元。
今年,鄖西縣將以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5A級景區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三區一園”為抓手,深入推進“旅遊+”工程。持續打響“天上七夕·人間鄖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兩大文化旅遊品牌,打造一流知名旅遊目的地,預計全年接待遊客8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5億元。(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吳玉松 楊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