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保護與活化中更好傳承

在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56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8項。

堅持保護優先

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從地方發展規劃、現代科技應用等方面不斷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積累了有益經驗。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申遺成功,是福建泉州多年來堅持“規劃先行、保護優先”理念、不斷實踐的成果。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先後制定《泉州市古城保護整治規劃》《泉州系列遺產管理規劃》《泉州系列遺產保護專項規劃》等,讓泉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章可循。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範案例。長城保護管理實踐為各國開展巨型線性文化遺產和系列遺產保護貢獻了卓有成效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會同長城沿線地方政府建立了以《長城保護條例》為主體、地方專項法規為支撐的法律體系;強化頂層設計,建立“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制度”,提出原狀保護的總體策略和保養維護、局部搶險、嚴控修復的工作方針;發佈《中國長城保護報告》,重新審視長城價值,挖掘提煉長城精神,增強全社會的長城保護意識。沿線地區不斷加強長城保護力度,如,北京市今年在長城昌平段使用無人機做保護探測;《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今年6月1日起施行,為解決長城保護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項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科技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重慶市大足石刻大力實施數字化工程,實現對遺產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目前,大足石刻已建成覆蓋30多處重要石刻的安全技術防範中心;利用現代監測和信息技術,建成了具有動態監測和信息化管理功能的監測預警系統,涵蓋氣象、微環境、巖體穩定性等實時監測數據,以及消防監測系統等18類70項監測內容。

推動遺產活化

隨着數字化技術日臻成熟,世界文化遺產展示利用的途徑日趨豐富,線上展陳、雲遊、沉浸式體驗等形式成為遺產活化的重要方式,有效擴大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播範圍、提升了遊客參觀體驗。

打開“雲長城河北”小程序(可閲讀長城數字雲平台),可鳥瞰秦皇島山海關古長城、承德金山嶺長城、張家口大境門、長城崇禮段風光,瞭解長城緣起以及有關的軍事知識、歷史人物、非遺等,還可查看長城河北段遊覽攻略。該小程序於7月底上線,設置了觀長城、讀長城、遊長城等多個板塊,旨在通過一部手機實現雲“遊”長城、覽“觀”古今、品“讀”文化、智“遊”雄關,讓大眾隨時隨地感受長城的雄偉壯麗和文化魅力。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平台二期工程將提升優化應用展示功能,開發建設長城慢直播系統,實現5G高清24小時實況直播,豐富完善已有三維數據展示,提升全景漫遊體驗,更好地滿足公眾線上線下觀覽體驗需求。

藉助裸眼3D技術,5分鐘穿越運河17城,在5G+VR720度全景視角下欣賞揚州瘦西湖美景,通過千億像素高清畫面“雲遊”蘇州山塘街……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於今年6月建成開放,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是其中一大亮點。該博物館館長鄭晶介紹,博物館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將5G、VR等引入古老運河,給公眾帶來全新體驗,讓人們更好地感受運河文化,深受遊客歡迎。

近年來,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院持續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該研究院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強化物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應用,加強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景區建設,建成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開發大足石刻數字影視、數字雕塑、數字文創產品等,推出一批高品質數字化成果。

合理開發利用

世界文化遺產旅遊持續火熱,在助力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保護文化遺產意識、促進社會共享文化遺產價值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如何處理好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是各世界文化遺產地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對此,各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讓文化遺產在守得住、傳承好的前提下,發揮更多帶動作用。

國家5A級景區福建土樓永定景區每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工作方針,堅持規劃先行,在切實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土樓保護前提下,把旅遊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促和諧”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擦亮“世遺土樓”這一金字招牌。

福建省客家土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開梅介紹,土樓永定景區注重處理好土樓保護、旅遊發展、景區鄉鎮及村民利益訴求間的關係,合理分配景區門票收入,將每年約8%的門票收入分給村民,增加羣眾收益。在景區帶動下,當地羣眾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山西省平遙古城集保護區、景區、社區“三區合一”,城內至今仍有兩萬餘名居民生活。平遙古城始終秉承“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開發中利用、在利用中開發”的理念,堅持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最大限度地保護傳統民居。“平遙古城將繼續加快實施古城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編制並實施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古城消防規劃,持續推進數字化保護項目建設,將古城打造成晉商文化的核心、城市古建築的藝術博覽園、明清古城的活態樣板區。”平遙縣文化和旅遊局副主任科員楊麗説。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文物保護研究科副科長寶力格介紹,當地依託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優勢,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這一核心,打造北部渾善達克沙地旅遊區和南部金蓮川草原旅遊區,推動遺址所在地正藍旗旅遊業快速健康發展。“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下,將文化遺產資源與旅遊結合,有利於對文化遺產內容進行生動呈現和闡釋、提升公眾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識及保護意識。在這一過程中,需統籌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關係,在實踐中讓兩者協調融合、共同發展。”(採訪組成員:邰子君 吳健芳 陳潛 任英文 王文華 楊竣傑 統稿:崔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4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保護與活化中更好傳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