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鐵看中國丨慕生忠:一個人 一條路 一座城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重播請刷新試試沿青藏線行進,這一站我們到達的是格爾木,這座城市既是青藏線一期的終點,也是二期的起點。格爾木,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然而,在1954年春天以前,這個擁有近11.9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地區,只不過是地圖上的一個名稱。這年春,慕生忠將軍帶領築路大軍來到了格爾木河畔的這片荒原修建青藏公路,格爾木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總枱央視記者 潘虹旭:這棟二層小樓是格爾木的第一棟樓房,當年這裏是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的舊址,慕生忠將軍就在這裏辦公,他和他的家人就住在隔壁這個平房裏。如今,這裏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們親切地把這棟二層小樓稱為將軍樓。
慕生忠將軍,被後人稱為“青藏公路之父”。1951年、1953年,他兩次受命往拉薩運送物資,雪域高原物資運輸的艱難,讓他萌生了修建青藏公路的想法。經中央批准,1954年5月,青藏公路正式開工。
格爾木將軍樓公園講解員 解曉曉:早年將軍帶領戰士們來到格爾木的時候,格爾木它就是一個地域概念,沒有人知道格爾木的具體方位。一位戰士他比較疑惑,於是就問將軍就説格爾木到底在哪裏?將軍看了看周邊紮下的帳篷,擲地有聲地説了一句,我們的帳篷紮在哪裏,哪裏就是格爾木。説完這句話之後,便將自己手中幹活的鐵鍬紮在了地上。所以格爾木就是在將軍紮下帳篷紮下鐵鍬之後,逐步發展建設而來的,我們看到的雕塑也是刻畫的是他當年紮鐵鍬的一種情景。
在荒無人煙,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修路,面臨着自然條件惡劣,給養保障落後,施工條件簡陋等難題,慕生忠將軍和築路大軍一起住帳篷、喝冰水、啃幹饃、掄大錘,只用了7個月零4天,就將公路修到了拉薩。
慕生忠將軍(生前原聲):工作在空氣稀薄的公路邊,勞動在冰雪交加的雪線,劈開崑崙山,戰勝唐古拉。為了祖國的建設,把公路通到拉薩,這不是生活奇蹟,而是新中國的人民沒有不可以克服的困難,不能説高原生活多艱苦,應當説鍛鍊意志好時機。哪裏有生命的地方,哪裏就可以生存、勞動。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時通車,藏族人民把青藏公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稱作通往幸福生活的“金橋”。此後,輸油管線、蘭西拉光纜、青藏鐵路等沿着青藏公路相繼修建,讓內地和西藏聯繫得更加緊密。格爾木也因路而生,因路而興,格爾木這座年輕的城市,如今已經成為祖國西部重要的工業基地。後人也將慕生忠將軍尊為“格爾木之父”。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將軍逝世,享年84歲,遵照將軍的遺願,他的家人將他的骨灰灑在了崑崙山上、沱沱河畔。
遊客:他的遺願,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我感慨的是後人要繼續發揚光大我們前人的那種精神,把中華民族的那種不屈不撓、無堅不摧的那種精神永遠的發揚光大下去。要多多地宣傳一下老一輩的精神,這是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補的課。
(總枱央視記者 白央 潘虹旭 代衞)
(編輯 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