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私採留下一片狼藉的“尋寶”地,親子教育不應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週末帶娃去挖礦,既親近自然,又能感受探索的快樂!”最近,原本鮮有人至的門頭溝王平口村廢棄礦場,在貼上“親子科普教育”“遛娃寶地”的標籤後,掀起了“親子挖礦尋寶熱”。一到週末,就見上百人在山上揮着錘子、鐵鎬鑿山挖礦……一窩蜂無序私採的背後,卻是資源損毀,自然環境被破壞。

無序私採留下一片狼藉的“尋寶”地,親子教育不應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山坡被挖得到處是坑

週六,通往王平口村的潭王路兩側停了兩排汽車,成羣結隊的大人和孩子拎着鐵錘、小桶等工具往山上走。臨近中午,迎面走下來不少“滿載而歸”的遊人,一小男孩黢黑的小手裏握着三塊剛挖到的礦石興奮地炫耀着。

路過一片廢舊村舍,岔道口處立着一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門頭溝區王平口治理區”的石碑。沿小路向左走,遠遠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叮叮噹噹”聲。循着聲音來到“挖寶”現場,眼前的景象令人驚訝:山坡上隨處可見一個個被挖出的大坑,到處是手拿錘子、鏟子的“挖礦人”,其中有不少小孩,年齡小一點兒的蹲在大人旁邊看着,稍大的孩子拿鏟子在碎石塊裏翻找着。挖累了的人們就地野餐,山坡上被人丟棄的食品盒、塑料瓶等垃圾隨處可見。

一名戴着黑帽子的男子和他兒子蹲在地上,用鑿子向下使勁地刨,刨開表層碎石後,又刨出了個快一米深的大坑。男子用錘子把土裏的石頭全都砸碎,也沒發現礦石,就和兒子繼續向下刨。這時,兩人挖得已是滿頭大汗。

“這全憑碰運氣,不過也得有眼力,一般是青灰色的石頭上帶有一些鐵鏽色的容易出礦石。”一名身穿橘色衣服的男子邊説邊掄起錘子,對準他挑選的一塊石頭猛砸下去,破碎的石頭裏果真露出了嵌在其中的四四方方的礦石。

沒有任何防護措施

這片礦區早已荒廢多年,最近卻又掀起了一股“挖礦尋寶熱”,這少不了社交平台的推波助瀾。在小紅書和抖音平台上,可以看到上百篇門頭溝親子“尋寶”攻略。攻略中有推薦到王平口村挖黃鐵礦的;也有去灰峪尋化石的……文末還附上了“親子科普教育”“自然教育”的標籤。

於是,帶娃上山“尋寶”的人越來越多。儘管村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通往礦區的小路上堆了兩道“土牆”,安排人員值守勸返,用大石頭放在路中央擋路。但這依然無法阻擋人們上山挖礦的熱情。

“我們從去年開始經常來這兒玩,網上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現在來挖礦的人越來越多。以前還能找到大塊的黃鐵礦,現在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碎礦粒了。”李先生坐在樹林下,正把黃鐵礦從石頭裏分離出來。他面前的小盒裏,已經裝了幾十塊黃鐵礦,大部分都只有綠豆般大小,這些是他們一家三口7個小時的“勞動成果”。

只見他一手將拇指粗細的鑿子放在岩石上,一手拿着鐵錘使勁將鑿子砸進石頭裏。一不小心,錘子落偏,正砸在了李先生的大拇指上。儘管戴着手套,還是讓他疼得直叫。

記者觀察到,挖礦的人羣中,只有一部分家長佩戴了手套和眼鏡,而孩子們幾乎都沒有任何防護措施。

記者看到,一名孩子的媽媽以一塊大石頭當底座,用錘頭賣力地砸着石頭,一錘下去碎石四濺。蹲在一旁的小女孩距離很近,一片碎石飛濺到她的臉上,差點兒崩進眼睛裏,女孩嚇得大哭起來,臉上也留下了一道明顯的紅印。

觀點

盲目挖掘是損毀和浪費

“良好的親子自然教育,不該是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北京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高源説,“很多家長認為帶孩子去野外採集植物、挖礦物,然後把它收集起來,就是學習和了解自然,這其實是一個誤區。沒有掌握專業知識,亂砸一通,會損毀完整的晶體,十分可惜。一些孩子挖到科研人員想找都找不到的礦石、化石拿回家後,只玩幾個小時就扔了……這樣的無序私採,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損毀和浪費。”

高源進一步解釋,礦物都是不可再生資源,一塊水晶哪怕只有指甲蓋大小,都是用上萬年甚至上億年時間形成的。因此,從礦產資源保護的角度來説,不建議大家隨意去開採和挖掘。從原則上來講,採集任何礦物岩石標本也要獲得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審批和許可。比如一些脊椎動物的化石標本、魚類、有脊椎的鳥類、哺乳類、恐龍蛋等化石就是明令禁止不能採集的,如果私自採集還構成了違法。

很多家長認為自然教育就是帶孩子出去玩、出去看,其實真正的自然教育應該是從書籍或影像資料預習,到環境實踐,再到鞏固複習的一個閉環。在環境實踐中,讓孩子以觀察為主,除照片以外,什麼都不要留下,也什麼都不要帶走,“我帶着學生們去野外時,會讓他們帶着放大鏡、比例尺盡情地去觀察,用手機拍照、錄視頻,可以局部或宏觀地拍,帶着環境拍,鼓勵孩子多動筆記錄,手腦結合。”

什麼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在合法、可允許範圍內進行少量採集呢?

這也需要遵循3個原則:是否有科學記錄;是不是有相關的科學研究需要或探究需要;能不能妥善保管並用於科普。

“家長可以問一問孩子,你是不是願意長時間去觀察這個標本?是不是在研究這個標本?如果有了這個標本,能不能用它進行科普,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高源説。

如果孩子確實有探究和科普的意願,那麼可以少量地收集一些自然風化或自然剝落的小礦石回去觀察。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給礦石寫標籤、做標本盒,記錄它的海拔、產地等情況,然後做一份學習小報或是拍個小視頻、發個微博。

這樣既能讓孩子增長知識,還能培養他的愛心和責任感,那麼這塊標本的價值就得到了更好地發揮。

(原標題:一片狼藉的“尋寶”地)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褚英碩 文並攝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11 字。

轉載請註明: 無序私採留下一片狼藉的“尋寶”地,親子教育不應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