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一座座橋就如人間彩虹,鏈接着最美麗的山水。從浮躁的城市到寂寞的鄉村,故鄉的橋是橫跨在心靈的空間,腳步,永遠寫着對橋的思念……

一座橋一段情,一個在橋左,一個在橋右,從橋上緩緩拾階而上,恰似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剎那間的相見,便註定一生的牽絆。

一座橋,貫穿的是街道;一座橋,聯通的是人心。一碗過橋米線的傳説,寄託的是妻子對丈夫濃濃的關懷。一首《斷章》,留下的是讓人無盡回味的悵惘。一座橋,講了太多的故事給我們聽。

保山的橋像彩虹一般跨越在大大小小的山嶺間,在橋的那一端,是家鄉、是希望、是父母的期盼……

1

惠通橋(保山·施甸)

奔騰在高黎貢山和怒山之間的怒江,在保山境內的流程達252千米。在65年前的那場捍衞民族生死存亡的滇西抗日戰爭中,怒江顯示了它無畏的膽識和勇猛,用它掀起的憤怒和熱血阻擋了日寇的侵略。

那一座座昂首屹立在怒江之上的大橋就是為它豎立的豐碑,而惠通橋則註定要成為怒江的主角。

惠通橋是怒江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橋樑,位於施甸縣與龍陵縣分界的怒江上,這裏過去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交通要道。同時也是滇緬公路的一個重要橋樑之一。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937年日軍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從1940年9月26日開始,日軍便開始了大規模轟炸滇緬路重要橋樑,對惠通橋的轟炸成為日機的重點目標。

5月5日早晨8時,一批日軍化裝成難民欲通過惠通橋混過怒江,被我軍民發現。在這千鈞一髮的歷史時刻,守橋工兵總指揮馬崇六指揮守橋憲兵立即炸燬惠通橋,把日軍隔斷在了怒江西岸。

這是一個被歷史永遠定格的瞬間。惠通橋被炸得粉碎,鋼片飛舞,驚心動魄。

惠通橋悲壯的犧牲改變了整個滇西抗日戰爭的格局,怒江以東的疆土得以保全。

一直到1944年8月中國遠征軍大反攻來臨,惠通橋再一次起死回生,用它英雄的脊樑護送遠征軍渡過怒江,直到把日寇全部趕出中國。

2

雙虹橋(保山)

除惠通橋外,有史料記載的怒江之橋,還有雙虹橋、惠人橋、繼成橋、紅旗橋、東風橋、曼海橋、打黑大橋、怒江特大橋。

怒江最古老的鐵鏈吊橋是雙虹橋,它的建成,結束了怒江上沒有橋樑的歷史。

隨着技術的發展,橋樑種類不斷增多,怒江上呈現出多種結構和造型的橋樑並存的奇觀。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3

霽虹橋(保山)

霽虹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與保山市隆陽區交界處的瀾滄江上飛架在懸崖絕壁之上的一座鐵索橋。

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50米處燕子巖因暴雨滑坡,載斷江流達15分鐘,洪流高出橋面達7米,將霽虹橋15根鐵鏈沖斷,橋亭沖毀。

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經協會募集資金12萬元,在原橋上20米處重新架設成長120米、寬2米的鋼索木面板橋,取名“尚德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根據1981年實測,橋總長113.4米,淨跨徑為57.3米,橋寬3.7米。全橋共有18根鐵索,底索16根,承重部分是4根1組共3組,扶攔索每邊一根。底索上覆蓋縱橫木板。鐵索錨固在兩岸橋台的尾部,橋台長約23米。鐵鏈釦環直徑2.5~2.8釐米,長30~40釐米,寬8~12釐米;扶攔索由長8~9釐米,寬7釐米左右的短釦環組成。

1986年前的霽虹橋是我國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的位置是西漢年間的蘭津古渡,東漢曾流傳“渡傅南,越蘭津”的歌謠。

絲綢之路出現之前兩世紀,從四川西昌起,經雲南姚安、下關、保山,進入緬甸、印度等國的“西南絲道”就已形成,霽虹橋就是這條古驛道上的咽喉。

此處古為舟筏渡口;東漢永平年初架起藤蔑橋;元貞年(1295年)改架木橋,得名霽虹橋;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改建鐵索橋,清康熙年間重修。

4

繼成橋(保山)

老東風橋,原名繼成橋,是1948年為配合中印公路的修築而修建的。

那時,這座橋是人車分過的,而且要有公安局開具的邊境通行證才能通行,因為怒江作為一個天然屏障,江的那邊就算是邊境了。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後來,在老橋下游100米又修建了一個新橋,沿用東風橋名。

新橋通車的同時老橋停止使用,成為了歷史景觀。現在,這座老橋只剩下鋼架,與旁邊在用的東風橋並排在江上,見證着潞江壩的變遷。

5

惠人橋·遺址(保山)

如今,怒江之上的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賦閒不用,但鐵骨猶懸驚濤駭浪之上;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數百年風雨滄桑,繼續履行着橋的義務。

從惠人橋過江,沿馬幫路走禾木樹翻山至騰衝、龍陵,然後再到南亞各國,它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主要橋樑之一。

民國31年(1942年),為阻止日本兵過江,國軍駐橋頭部隊將惠人橋炸燬。

1944年5月遠征軍第71軍新39師從這裏渡江,殲滅日軍守軍200餘人,打開遠征軍翻越高黎貢山第一道大門。

惠人橋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落成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據《永昌府志》記載:“橋墩系就江心大石復以巨石壘之,周圍廣四十餘丈,圍以牆。兩岸以鐵索貫於中。墩高52丈懸空飛渡。南北兩岸各建以亭,中鋪以木板,左右翼以欄杆”。其後一百多年中,先後毀修6次。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重修惠人橋時,在跨徑大的一側增鐵索20股,承重索18股;跨徑小的一側增索16股,承重索14股。承重索數量是雲南古橋史上鐵索數量最多的。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6

東風橋(保山)

老的東風橋(繼成橋)還在,已經停用了,從新東風橋上可以看到它。

它靜靜地橫跨在怒江上,在暮色中向我們展示歷史滄桑的風姿。

老東風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7

曼海大橋(保山·潞江壩)

怒江(曼海)大橋位於國道320線主幹線改建的保山市大官市至龍陵縣龍山卡路段三達地,於1994年12月25日驗收通車。

該橋根據柔梁理論設計了較薄的橋面系,節省了大量的工程數量。其主樑的懸澆,採用托架代替掛籃的施工方法,不僅節約了鋼材和木料,而且在橋面上無大型構件影響施工,從托架設計到施工在全國尚屬首次。

特別是大橋挺拔高聳的主塔,通過38對斜拉索將橋面吊住,使整體結構由排列有序的線條組成一個透明而明快的幾何圖形,如一把高揚的絃琴,在怒江形成了一幅壯美的人造景觀。

該橋全長416米,主孔跨徑為145加145米,獨塔雙索麪斜拉橋,引橋為4—30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橋,橋樑全寬12.4米,橋面淨寬7+2×1米人行道,設計荷載汽車—20級,掛—100級,立塔墩基礎深31米,承台頂面至塔頂設計高為90.8米,是當時雲南省跨度最大、塔身最高的一座獨塔斜拉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8

紅旗橋(保山·施甸)

紅旗橋位於昆畹公路(從1966年起滇緬公路改稱為“昆畹公路”)上,在施甸縣等子鄉與龍陵縣臘勐鄉交界處,距惠通橋下游400米處。

紅旗橋於1974年6月建成,全橋總長205米,主跨116米,橋面淨寬8.5米,兩端各有1孔27米的引橋,拱上構造物為空腹式,載重負荷為汽—18、拖—80(設計荷載為汽—13,拖—60),橋面寬敞,除兩側人行道外,橋中可以同時並駛兩輛卡車。

紅旗橋跨越怒江,主孔為淨跨116m鋼筋混凝土箱形等截面懸線拱,兩岸各為1孔27m石拱,重力式橋台。矢跨比1/8,拱圈高1.9m,立拱上設每側5孔6.5m的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板拱。該橋肋拱分5段預製,單肋合攏後側拉就位,每肋拱腳處均設軸承鋼鉸,待6肋安裝完畢形成拱圈後用35號混凝土封閉。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9

太子寺橋(保山·施甸)

太子寺橋位於保山市施甸縣施甸河上,四孔石拱橋,該橋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0

老鄧橋(保山·施甸)

明朝萬曆年間,弒其妻兄而踞隴川宣撫司之地的漢人嶽鳳夥同木邦宣撫司土領罕拔等勾結緬酋發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邊境戰亂,進而“破姚關、焚施甸、攻順寧、寇猛淋”,氣焰十分囂張。

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騰(越)永(昌)告急,全滇震動”。鄧子龍奉詔調任永昌參將,先後於施甸縣姚關大破象陣、灣甸生擒敵酋、耿馬搗毀敵巢,三戰三捷,創造了一連串以少勝多的邊關戰史奇蹟,並一舉扭轉了西線“三宣六慰”相繼失陷的不利戰局。鄧子龍鎮守姚關六年,最終戰死在抗倭前線。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鄧子龍率軍北行過施甸、仁和橋,西去龍陵縣勐洪(今鎮安),援助西線平叛。當時,大軍經過的施甸河只有木橋。

為方便大隊人馬過河,鄧子龍命人將狹窄的木橋改建為石拱橋,後人為紀念鄧將軍德行,將此橋稱為"老鄧橋"。

“血戰橋”在施甸縣姚關鄉大嶺崗斷山。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率軍在此與入侵的緬軍激戰,破緬酋於此。戰鬥十分慘烈,血流成河。為紀念陣亡將士,人們將山澗河上的木橋改稱"血戰橋"。

據《新纂雲南通志》記載,"血戰橋""萬曆間參將鄧子龍建,因破緬酋於此故名"。1973年,施甸縣在修築公路時將木橋拆除,改建為石拱橋,但"血戰橋"的名稱卻一直保留下來。

修橋鋪路,縮短了時空距離,也就相對延長了人們的生命,延長了眾人生命的修橋鋪路人,也就因而不朽。

11

洗甲橋(保山·施甸)

位於保山市施甸縣姚關河上的洗甲橋為石拱橋,跨徑1.5米,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永昌(保山)參將鄧子龍領兵凱旋歸來,在此橋下清洗盔甲上的人象血跡,故名“洗甲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2

永保橋(保山)

永保橋(永平至保山)是320國道橫跨瀾滄江、連接保山和永平兩地的重要通道,就是這樣一座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承載了一代人曾經的交通夢想的主橋樑。

2009年7月2日下午4時20分,隨着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老永保橋被成功炸燬,整體橋身數秒後全部墜落於江水之中,老永保橋也隨之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3

怒江大橋(保山)

怒江大橋是保龍高速公路全線的重點控制性工程,該橋全長2208米(雙幅),其中主跨為連續剛構,引橋為T形連續梁橋。

保龍高速公路怒江大橋墩柱高度最高為60米、平均高度為50米,在建成後視覺上如一條伏卧在怒江上即將騰飛的長龍,大橋下成片的香蕉、芒果等熱區經濟綠色作物,火紅的木棉花,在怒江峪谷形成一幅剛柔相濟、舒適美觀的風景畫,且大橋平穩對稱、高大雄偉,極具觀賞價值,如橫亙在怒江上的一道靚麗的走廊。

橋跨佈置為:26×50米T形連續梁+90+2×160+90米連續剛構+8×50米T形連續梁,其中主橋採用90+2×160+90米四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計算行車速度80公里/小時,橋面淨空2×10米(車行道),荷載標準為汽車-超20級、掛車-120。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4

北津橋(保山·隆陽區·板橋)

北津橋,位於保山市板橋鎮,橋兩旁柳絲垂拂,煙霧繚繞,稱"北津煙柳"。

橋全長19.5米,現為鋼混結構,橋上建造樓閣,古典民族式樣,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始架木為橋,後幾經整修。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5

雙虹橋(騰衝·和順)

和順村頭小河繞村而過,兩座石拱橋跨河而建,形似雙虹卧波,故名雙虹橋,據傳建於清道光年間。

兩橋造型精美,橋畔綠柳成蔭、紅蓮映日,村婦搗衣之聲不絕;橋下羣鴨戲水,魚翔淺底,一派江南水鄉的恬美風光。

高大濃密的古樹蔭庇着橋與牌坊,橋下清清的流水緩緩地流過,鴨子在河裏自由自在的遊弋嬉戲。橋旁有一灣荷塘,滿覆着茂盛的荷葉。橋、樹、牌坊、流水,組合成一幅非常和諧的圖畫。

雙虹橋附近,到處都美,早晨,黃昏,光線不同,景色的情調也就各有變化,令人着迷。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6

向陽橋(保山)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7

太極橋(騰衝·騰越)

太極橋位於騰衝縣城西南角的騰越鎮天成社區太極小區,距縣城1公里餘,地處大盈江瀑布巖頭之上。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城西南郊松園王姓設織機,鑿瀑布頂巨石欲引水力,石被鑿開,出現肖似“太極”圖樣的石紋,鄉人以為破壞了騰衝的風水,一時輿論譁然。經時任雲南軍都督府協都督張文光和地方鄉紳的共議,由王姓出資建石橋於巨石上,取名“太極橋”,以鎮風水。石亭一側李根源先生提書的石碑就記述了當年這一創建之功。至於石巖內顯現的太極圖像至今仍然是個謎。

1984年騰衝縣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極橋為雙孔懸臂式平板石橋,呈南北跨向,河兩岸均以火山石砌築,橋基上部以長條石疊築,使之前伸呈“懸臂式”支撐。兩孔之間的橋墩以踞河心的天然巨石為基礎建成,墩梭形,高1.67米。墩兩側亦如南北橋基之建構,共承橋身,兩端有石雕龜蛇,首東尾西。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8

野豬箐橋(騰衝·曲石)

成德橋,又名野豬箐橋、屬伸臂式木廊橋,坐落於騰衝縣曲石鄉箐橋村的龍川江畔,自古為南下翻越高黎貢山的過江通道。

據史料記載,該橋最早為藤橋,後來為鐵索橋,到了清初方成為一座伸臂式木拱廊橋。與浙閩地廊橋多用杉木不同,野豬箐橋的主體材料取自當地生長的楸木。

其結構精巧,兩端有石砌橋台,上建台亭,橋身為長廊護蓋,全橋用楸木製成。野豬箐橋成為百姓遮風擋雨最好的一個避風港,亦成為人們交流溝通的一個休閒場所。

該橋橋樑以圓木疊壓固定,梯級支撐、鐵鏈牽拉,創意十分巧妙,建起來省工省料,修起來便利省時,還有很強的抗洪能力,是騰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廊橋位於保山市騰衝縣曲石鄉龍川江上,全長30米,伸臂式木樑橋,始建於明代,1776年重修,是騰衝縣現存重要古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19

向陽橋(騰衝·曲石)

此橋位於曲石鎮西南2公里向陽村西側龍川江支流灰窯河上,為騰北古道由界頭經曲石前往騰衝城的主要過江通道。

橋為兩墩一孔鋼纜吊橋,北—南走向,以兩根鋼纜加墩鉚實懸吊而成,總長48.3米,淨跨44.1米,橋面寬4米。明初大軍開邊,曾由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組織修建鐵索吊橋,沿用數代。

清初橋毀,里人於乾隆35年(1770)捐資重修,並於南岸山頭建龍神祠以為護佑。至清末回漢戰爭時又被燒燬。光緒初年,騰越廳同知陳宗海奉命整治戰後亂局,恢復發展地方經濟,乃於光緒5年(1873)捐資重建鐵索橋,歷七年而成,時以永鎮江河之意更名“鎮龍橋”。

1950年,為加大古橋的承載能力,騰衝縣政府將其改建為鋼纜吊橋,並恢復舊名“向陽橋”。之後數十年間,古橋幾經維修加固,現仍為當地村民日常往來的過江通道。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0

天生橋(騰衝·固東·江東)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1

明光豐盛壩橋(騰衝·明光)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2

竹橋(騰衝·固東)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3

通濟橋(騰衝·界頭)

通濟橋位於界頭鎮順河村西側龍川江上。

據現存碑刻記載,清乾隆52年(1787)當地鄉村集資在此修建木拱橋以供通行。

年久橋朽,一度改建平板木橋。民國初年,隨着兩岸民間交往的日益擴大,當地紳商民眾乃於民國9年(1920)再度集資重建木拱懸臂橋,以通暢濟渡之意命名“通濟橋”,並沿用至今。

橋為兩墩一孔懸臂式木拱橋,依兩岸江堤用條石支砌橋墩,其上利用槓桿原理分別將三排巨大的圓木逐層疊壓,相向延伸至江心連接形成橋拱,橋總長52.5米,淨跨28米,面寬2.4米。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4

石牆木懸臂橋(騰衝·界頭)

此橋位於界頭石牆村西1公里龍川江上,橋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初年由當地民眾集資重修,為騰北古道從石牆岔固東支線過龍川江的主要通道,並沿用至今。橋依兩岸崖壁支砌橋墩,用當地所產的優質紫楸圓木按槓桿原理逐層相疊延伸,形成橋拱,再在面上架設樑柱,覆蓋鋅皮形成風雨橋篷,淨跨23.7米,面寬2.85米。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5

橋街龍江橋(騰衝·芒棒)

橋街龍江橋位於芒棒鄉橋街村委會西側龍川江上,為保騰古驛道南線過龍川江的主要橋樑。

橋總長70米,面寬2.3米。據地方史志記載,橋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初為藤篾橋,屢經興廢。明代弘治年間改在上游500米處建鐵索吊橋,亦因塌方被毀。

明萬曆41年(1613)騰越知州李之仁經實地考察,又將其遷至元代舊址上重建鐵鏈吊橋並沿用下來。清代曾五次重修,沿用不衰。

民國15年(1926),由騰衝商會牽頭捐資,將其改為鐵鏈與鋼纜混裝吊橋,沿用至今。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6

普濟橋(騰衝·界頭)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7

民福橋(騰衝·曲石)

民福橋位於曲石鎮平地村及幹榨村之間的龍川江上。

橋為東-西走向,兩岸以條石砌墩,墩上利用槓桿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圓木逐層疊壓,連接形成橋拱,兩端各設一亭,頂覆鋅皮,橋長33米,面寬3.6米。

據橋亭銘文記載,其地原為渡口,於1952集資興建木拱懸臂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8

騰龍橋(保山·龍陵)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9

龍江特大橋(保山·騰衝)

在我國西南邊陲的橫斷山脈間,聳立起一座巨型的懸索特大橋——雲南龍江特大橋,這座大橋刷新了我國橋樑記錄,從而也成為亞洲最大山區懸索橋!

龍江特大橋位於雲南西部的騰衝地區,喜歡旅行的人都熟知,這是雲南最受青睞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在巍峨的高黎貢山裏,龍江特大橋橫跨龍川江,一頭是雲南的保山,一頭就是美麗的邊境小城騰衝。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30

怒江特大橋(保山·施甸·龍陵)

大瑞鐵路怒江特大橋位於保山市施甸縣與龍陵縣交界處,全長1024.2米,橋面寬24.9米,設計為四線車站橋。

大橋主跨為單跨達490米的鋼桁拱,一跨飛越怒江天塹,是目前世界上鐵路拱橋的最大跨度。全橋用鋼量為4.6萬噸,相當於建設6.5座埃菲爾鐵塔的用鋼量。

主跨的922根單體最重近100噸的不同規格鋼杆件,使用80萬顆高強螺栓在距離江面230米的高空懸空拼裝組合,工程技術難度和風險國內罕見。

怒江特大橋地處雲貴高原的怒江峽谷,受環境和地形的限制,怒江車站只能建在橋上。同時受高烈度地震帶影響,橋樑的寬度和承載力遠遠超過普通鐵路橋樑,建設這樣超大跨度、超大規模的四線車站橋,在世界鐵路橋樑史上沒有先例。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結語

橋的出現並不是一個休止符。碼頭、街道、打貨的商販、運茶的船,就像人類早期文明發育的地一樣,一切就等着橋的出現,後來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作為過客,橋是最不陌生的,也是最易忽略的。急着通過是為了到達彼岸。而限定在河兩岸日夜固守的橋,卻成為一方鄉土的代名詞。

來源:hey保山

【來源:騰衝文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08 字。

轉載請註明: 走一座橋 看一處風景: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