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東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此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題名33行,分5橫列。書體為隸書,篆額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釐米,橫寬123釐米。
此碑於明萬曆初在郃陽(今陝西合陽)莘裏村出土,傳碑石在明代末年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現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藏有明拓本。
金石難滅,永留不絕。關於曹全其人其事,史書上很難查閲到其相關的資料。如今所知的信息,基本來自於《曹全碑》碑文。碑文講了這麼一件事情:東漢末年,敦煌人曹全領兵鎮壓黃巾起義,東漢王敞等人為了祭奠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曹全碑》是研究東漢末年曆史的重要文物資料,也與《張遷碑》、《禮器碑》一起被認為是研究漢隸的重要碑刻。
在重視歷史與記載歷史方面,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做得要好。金石文字不僅上承古老的文明,而且下啓打開文明的鑰匙。正是由於“金石難滅,永留不絕”的特徵,碑刻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正是出於歌功頌德、垂訓後人的原因,碑刻、墓誌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金石、碑刻、墓誌共有的特性是耐腐蝕且長存性,因而他們天然地具有了成為文物的屬性,同時也成為了傳承文明最好的載體之一。細數歷史上那些傳承人類文明的載體,有壁畫、建築、紙張、竹簡、史書、墓室及其碑刻墓誌,金石碑刻在傳承人類文明中將繼續扮演非常重要的載體。
《曹全碑》屬東漢末隸書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結字勻整,用筆方圓兼備,而以圓筆為主,風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漢隸中秀美風格的代表。《曹全碑》是隸書學習的上佳選品之一,臨摹起來容易上手,另外《張遷碑》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之前有所分享,可查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