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沒有哪座園林如頤和園這般,像極了一部歷史的畫卷。這裏有乾隆皇帝“如畫江南”的審美意趣,有康有為改良維新、富國養民的夢想,有“北平”到“北京”之間的歷史摺痕。
一池清漪照家國。而今,走過近3個世紀曆史的頤和園美好如初,用“正青春”的話語講述着屬於每個中國人的故事。
山河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山河常用來丈量帝王的胸懷。清王朝第六任皇帝乾隆,卻將帝國的萬里山河濃縮在距離紫禁城15公里的這一派湖光山色之中。
雪中的頤和園十七孔橋。 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乾隆皇帝治下的18世紀中葉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為廣闊與強盛的帝國之一。
1749年的初冬,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火熱展開。親自主持這項工程的乾隆,要求將北京西北郊的天然湖泊甕山泊儘可能擴容,以便將京西水源輸送到城內,並抵達通州與京杭大運河相連。
“乾隆九年,‘萬園之園’圓明園擴建工程完畢,乾隆皇帝曾立誓不再修建園林。但6年後他就以通漕運、治水田之名,在甕山泊一帶挖湖堆山。建一座新園林的想法那時已經確定了。”頤和園管理處副園長、北京頤和園學會理事長秦雷説。
1750年陽春三月,乾隆皇帝為慶祝崇慶皇太后60壽辰,將疏浚後的甕山泊改名為昆明湖,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隨後下旨將這一帶湖山、建築命名為“清漪園”,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園林修建工程。
清漪園建造期間,乾隆皇帝曾3次巡視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這位馬上民族的後代,在那裏體悟到了水的靈性與美感,以及治國理政中深層次的文化表達,並把自己的體悟融入到了這座園林修建的時時處處——儘管距離其更名為“頤和園”還有100多年的時間,但一池三島、西堤六橋、萬壽山建築羣,以及主要幾處園中園等景觀,已在那時確立了下來。
隨着頤和園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在這片山水中,西北地勢高而東南地勢低,與杭州西湖十分相似。而這樣一種地勢形態,又恰與中華民族的地理版圖高度一致。
“清漪園的建成,有時代背景,也是帝王個人興趣使然。它是中國兩三千年造園歷史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載體。”秦雷説。
際會
在昆明湖西北角,一處頗具村居野趣的景區經過復建與整飭後,於近日對遊人開放。灰瓦小院、亭廊照水,讓人想起“稻花香裏説豐年”的景象。
清代皇家祭祀神農、蠶神的圖畫展示。 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這處景區叫“耕織圖”,原址與清漪園同齡。中國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理想願望,被乾隆皇帝轉換成一道看得見的風景。但這位長壽皇帝卻並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場以機器替代手工的革命已經開始,並即將改變世界的格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20年後,英法聯軍入侵,清漪園在這次浩劫中也遭受重創。清王朝命運的轉折,開啓了這座皇家園林新一程歷史。
“在復原耕織圖景區時,考慮到了它兩個時代景觀疊合的特徵。外部景觀按清漪園時期的耕織景觀進行了恢復,同時復建了慈禧時期昆明湖水操學堂的部分院落。”頤和園文物管理科主任隗麗佳對記者説。
1888年,光緒皇帝下令重建清漪園,並定名頤和園,取自“頤養沖和”之意。1898年(戊戌年),光緒皇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展開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後,光緒皇帝被囚禁於頤和園玉瀾堂。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並佔據頤和園。11年後,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1914年,頤和園對外開放。
1949年,國共北平和平解放的談判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部山脊上的景福閣悄悄舉行。景福閣在乾隆時期為曇花形三層樓閣,慈禧時期復建時由於經費所限改為單層。在這座見證了歷史滄桑的院落中,國共雙方簽署了《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
這份協議的重要之處在於,它使得包括頤和園、紫禁城等在內的諸多文物古蹟免於戰火。北平和平解放,中國的歷史翻開了新頁,頤和園也開啓了成為人民公園的新使命。
繁華
對頤和園的資深講解員韓笑來説,講述頤和園的歷史文化神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頤和園楹聯中的‘風月’,不能直譯成颳風的風、月亮的月。”她説。
最讓韓笑感慨的是頤和園在新舊兩個時代的鮮明對比。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呵護。如今,在新的世界關係格局中,頤和園真正成為展示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舞台。
在文化交流與碰撞中,許多誤解得以消除。“前輩講解員們對龍和蝙蝠這兩種在頤和園使用最多的文化意象通常是迴避的。因為它們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並不美好。但最近這些年,我們會主動告訴外國人,龍是尊貴的象徵,蝙蝠代表幸福。多數外國人會欣然接受。”韓笑認為,這個微妙的變化代表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提升。
風月最無邊,繁華今更盛。斗轉星移,頤和園文化正在以多姿多彩的身段走進千家萬户,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
20多年前,18歲的傅凡考入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系,第一次班級活動就是去頤和園參觀。現在,已是北京建築大學風景園林系教授的傅凡,仍會帶學生去頤和園進行實地教學。
“傳承和弘揚頤和園文化,一方面要對頤和園的造園藝術進行分析研究,包括立意、相地、佈局等方面的藝術特徵,另一方面還要對頤和園所藴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頤和園的園名景名多使用文學歷史典故,如諧趣園的知魚橋,其典故就出自《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他説。
2020年,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文物特展,以紀念頤和園建園270週年。乾隆皇帝珍藏的漢代玉璧、元代瓷器,清朝宮廷使用的第一輛汽車,記錄名伶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等藝術人生的德和園大戲樓舊照,頤和園對外開放後不同時代的門票……珍貴的文物和影音資料,再次將人們帶進頤和園波瀾壯闊的歷史傳奇中。
在展覽最後,一面張貼着數百張照片的展板格外引人矚目:照片從黑白到彩色,人們的衣着從長衫、旗袍到西服、短裙,有家庭合影、畢業留念,也有1998年頤和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激動瞬間。這份百姓集體記憶如此親切、熟悉,令人感動。
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行的頤和園建園270週年文物特展上,遊客在頤和園集體記憶牆中尋找自己的記憶。 新華社記者 閔捷 攝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歸屬人民,成為老百姓生活的組成部分,既是休憩的地方,也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人類優秀文化的場所。我們希望把頤和園作為老百姓生活美好瞬間這樣一種記憶呈現出來。”秦雷説。
總策劃:趙丹平
監製:閔捷
統籌:衞鐵民 劉愷
記者:劉暢 閔捷 魏夢佳 馬曉冬
特別鳴謝 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