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中“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指的什麼地方?難倒不少人
提起牛奶,我們立馬會想到某個出知名的品牌,這就是成功的牛奶品牌。同樣,一首詞,若我們提起某詞牌,會立馬想起一首詞,那這首詞就是一首佳作。什麼是成功?這就是最好的解釋,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
校園中,很多老師的要求就是背誦名詩名句,一首詩詞中最經典的地方一定要背下來。長此以往,很多人都形成了一種習慣,就是讀一首詩詞先去找詩詞中的“名句”,而不是用心去品味詩詞中的意向和情感。
其實,這對我們來説是很大的損失,這些詩詞都是詩人留給我們的財富,可是我們卻拒之門外,僅是收了一份薄禮。
例如,當提及《虞美人》時,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經典名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又如提及《青玉案》,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那句經典之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很多人都將這些名句熟記於心,但是知道這詞句意思的人並不多。若是不信,是否知道“燈火闌珊”説的是什麼意思呢?
相信一時間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在《詩詞大會》這個文化節目上,就曾出現過這個問題。“燈火闌珊”説的是哪裏?節目給出的選項一共有三個。其中A是“燈火昏暗之地”,B是“燈火明亮之地”,C是沒有燈火之地。各位,如果是你面對這道問題,你會選擇哪個答案呢?
這道題看上去很簡單,實則難到了許多詩詞大會中的高手,這道題真的不難,只要讀懂原文,就能輕易給出答案。只不過,多少年來我們只記住了這些“名句”,卻很少去弄懂它的意思,從而導致我們一知半解。
在古代詩詞中,“闌珊”一詞並不少見,通常,作者們都用這個詞來形容春天之景。一般來説,春天之景都是充滿生機的,春意盎然。然而,這個詞卻不是那麼明亮,充滿了蕭瑟之意,所表現的都是凋零之景。
在詩詞舞台上,《青玉案》曾被廣泛運用,例如著名詩人白居易引用過,還有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也曾使用過。既然那麼多詩詞作者都使用過,為何如今人們還是不知其意?
原因上面我們已經説得很清楚了,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們很難沉得下心來,以毫無功利的心境去學習傳統詩詞文化。
所以,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A選項,表示燈火昏暗。不過,在節目中卻有很多人選擇了B選項,表示燈火明亮。其實,選錯也不能全怪他們,畢竟看到“闌珊”一詞的第一眼,大多數人都覺得它是很美好的,給人一種優雅的感覺,自然應該形容明亮開闊。
根據此詞的下闋,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詞的情感基調是悲涼的,世間人海茫茫中尋找心上人,然而,驀然回收,他卻就站在背後。這一段看起來挺有意思,就像電影中的某個愛情橋段一樣,找尋了大半天,猛然一回頭,卻發現他就在自己背後。
按照電影的劇情,這個他的臉會被打上明亮的燈光,然後再温暖一笑,融化女主的心。也就是説,按照正常的理解,這個“闌珊”指的應該就是燈火明亮之地。
要知道,宋詞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注重“開與闔”,這個“闔”也可以理解為收尾的意思。一般來説,“開”就要大張旗鼓,開門見山地表露出來,而“闔”則要委婉含蓄一些,如此一來,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能夠給人帶來更強的衝擊感,讓人能體會得更加深刻。
通讀此詞,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詞的上闋描繪的情景,是元夕佳節熱鬧非凡,一片燈火通明之象。此外,在下闋的首句,同樣也是作此描寫。這就是起筆的開闊,到了收尾之時,若再以“燈火通明”來結尾,那不是就平平無奇了嗎?沒有了反差何來鮮明對比?
微微的一個轉折,便完全換了一個意思,讓這首詞生出了無限的朦朧感。雖然詞是佳作,但是其內容至今還充滿了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詞作,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對,辛棄疾是男性,為何詞中還出現“他”?雖然當時還沒有造出“她”,但是已經有“伊”作為代替。
此外,還有人認為這是辛棄疾在感嘆自己的人生,那個“燈火闌珊處的他”其實就是作者本人,那個曾經想要為國家效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
學界爭論不休,爭論了那麼久,至今沒有統一的説法。雖然搞不清這首詞到底要表現的是什麼,但是這不妨礙這首詞成為經典之作。辛棄疾僅用這寥寥數語,便將宋詞的“婉約美”揮就得淋漓盡致。
人們稱辛棄疾為“詞中之龍”,這並不是毫無來由的,沒有實力,自然也不會被後世記住數百年!
各位,你們喜歡辛棄疾嗎?是喜歡他婉約的詞作,還是豪放的詞作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説史工作室團隊原創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