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這是一張上世紀50年代北京長安街的老照片,對於每一位中國人來説,長安街既神聖又親切,它不僅是北京乃至中國的象徵,還藴藏了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成長記憶,長安街有什麼秘密,又發生過怎樣的變化呢?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日前,京範兒採訪了原北京市城鄉規劃委員會主任趙知敬,説起與長安街的“交情”,趙知敬最先想到的是中學時第一次在長安街參加的義務勞動。沒想到的是,這條街與他後來的職業生涯竟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他曾數次用腳步丈量長安街的每一寸路面,多次參與國慶閲兵典禮調度“百萬大軍”,對這條街道的發展更是如數家珍。

長安街為什麼定120米寬

雖然趙知敬已經年過八旬,但這位曾經為北京城市規劃做了很多工作的老人如今依然閒不住,還在進行各種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聊起長安街的前世今生,話題從元朝説起。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最初長安街應該説是元朝的順城街,明朝將元朝南城牆南移二里,但是明朝時在天安門前東西兩側建了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形成了一個廣場,不許百姓通過,東城的人要到西城去,得繞道棋盤街,才能夠到西城。清王朝衰敗之後,北洋政府時期就把長安左門右門兩邊的牆拆掉了,那門洞也可以走了,這條街整個就暢通了。”一段話縱橫幾百年,歷史煙雲似乎拂面而過,接着話題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也進入了長安街最重要的發展階段。

“1953年的規劃裏邊就有這條街,當時定的紅線寬度是100米,那會兒長安街是從東單到西單,規劃上的概念是將長安街延伸到建國門和復興門,在國慶10週年的時候,長安街正式打通,基本的框架就形成了。”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1958年,“北京市總體規劃”長安街寬度定為120米,這個寬度當時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所以長安街又被稱為“神州第一街”,為什麼要規定這個寬度呢?趙知敬解釋,東西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是北京總體規劃中的東西軸線,長安街的性質定為城市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舉行重大集會和慶典活動的場所,道路斷面功能要滿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城市市政管線埋設需要,綠化環境需要,尤其是重大節日遊行列隊的需要,當時也有能落飛機的要求,所以道路紅線定的比較寬。

長安街建築濃縮共和國曆史

長安街之所以被稱為“神州第一街”,不僅僅是因為寬度,更是因為它的性質,“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都是政治性的建築,國家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國家大劇院、中國社科院是文化中心,中宣部、中央組織部、公安部、內貿部也都在這條街上,還有重要的市政設施,長途電話局、電力總指揮部也都在長安街上,我覺得它充分體現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這個特點。”

隨着國家的發展,長安街風貌不斷變化,盡顯大國風範。那麼,長安街規劃是如何做出的呢?

“1963年是關鍵的一次,當時邀請了全國著名的規劃師、建築師,北京先做了方案,然後請他們來徵求意見,進行論證,這一次對長安街的性質,長安街的規模,長安街的高度,長安街建築形式都做了很多的説明。當時提出了‘莊嚴、美麗、現代化’這一口號,而且提出來,長安街只是在長安街可以這樣,別的城市不能效仿。”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趙知敬回憶,後來又有了城市總體規劃85版方案,是在1964年長安街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按照長安街的紅線寬度為120米,天安門廣場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00米,以舊城中軸線為天安門廣場主軸,北京站前、新華門和民族宮為三條副軸;建築高度上,東單到西單控制在40米以內,東單以東、西單以西控制在45米以內。方案還提出,除現有的天安門廣場,東單和西單分別建設東單體育廣場和西單文化廣場,復興門立交橋和建國門立交橋的周邊空地進行綠化。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趙知敬曾説,長安街上的建築是共和國曆史的縮影,他表示這正是幾十年來長安街建築變遷的特點,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電報大樓等上世紀50年代的建築,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貌;六七十年代在這條街上所建的建築寥寥無幾,反映出當時經濟上的困難;90年代,新建築的數量和樣式最多;之後隨着國家快速發展,長安街的建設更加關注環境綠化、休閒和老齡化設施的建設。

長安街拆了3000多塊廣告牌

上世紀90年代,長安街的建設迎來了大發展,很多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包括全國婦聯辦公樓、交通部在內的政治性建築,北京圖書大廈等文化設施,東方廣場、中糧廣場、恆基中心等商業辦公樓,國際金融大廈、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類建築。趙知敬表示長安街建設過程中也不斷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在尊重長安街規劃原則的基礎上,得到了合理的解決。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建設東方廣場矛盾就很大,開始東方廣場是從王府井一直到東單擬建成一幢建築,這一幢建築在長安街整體規劃中會顯得鶴立雞羣。”作為親歷者,趙知敬回憶當年,多位專家將問題反映到中央,東方廣場的設計被要求重新論證,最終分成三組建築,每組又分為3—4幢,高度相應降低,弱化了建築體量。在趙知敬看來,東方廣場控高調整後,整體建築風格並沒有打破長安街的天際輪廓線,這也是長安街在發展中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趙知敬在長安街整治現場

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50週年,在黨中央和北京市政府領導下,在各區和駐街各單位大力支持下,1998年長安街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全面整治,時任整治工作辦公室主任的趙知敬等工作人員克服困難,拆除違章建築,整頓了3000多塊廣告牌匾,按照規劃完善道路系統,改善綠化環境,架空線入地,長安街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今天走在長安街上,藍天白雲,陽光照在長安街西側60幢雄偉的建築上,色彩非常精彩漂亮!”用腳步丈量長安街的趙知敬老人,話語中對這條長街充滿感情,他鄭重地説:“今天長安街建成這麼一條宏偉的街,體現了黨中央的英明決策。這裏有我們有一代代規劃師的努力,有市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支持,有建築師對規劃的尊重,有沿街各建設單位的支持,來之不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9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説長安街濃縮共和國曆史?揭開“神州第一街”的秘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