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身穿一襲白衣的退休人員張迎春在朋友催促下,一路小跑,來到臨夏市人民紅園一處空地,開始“日常任務”練習太極拳。
“以前的公園,草少、樹少,設施也差。”張迎春認為,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最大的生態板塊,是能讓人在喧囂和浮躁中找到釋放心靈、陶冶情操的場所,而公園“變遷記”則是臨夏市生態變化的縮影。
臨夏古稱河州,是中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素有“西部旱碼頭”之稱。近年來,在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下,城市生態環境已基本形成了以大環境綠化為基礎,城市道路綠化為“網”,街頭綠地、公園、廣場公共綠地綠化為“面”,單位庭院和住宅小區綠化為“點”的綠地系統。
行走在臨夏市,無論在老城區還是新開發的東區,舉目四望,大夏河兩岸“披紅戴綠”,令人心曠神怡。
據臨夏市園林綠化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臨夏市建成區綠化面積達到177.6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7.09%、11.98%和5.25平方米。
從公園找綠到推窗見綠,一條條美麗的林蔭道,一處處翠綠欲滴的新花園,讓人欣喜。“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是臨夏堅持的“親民綠化”標準。當地園林部門見縫插綠,建設了街頭小景點,漫步街巷隨處可見。
在臨夏市市中心上班的馬瑞雪説,近年來打造的園林環境和道路景觀,使她彷彿置身於公園中。如今,她習慣性透過窗口欣賞外面綠樹掩映的美景。
與此同時,臨夏市還重點實施了六十里牡丹長廊、大夏河東西兩岸綠化景觀工程、北濱河東路健身步道等綠地建設項目,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茶餘飯後,人們或悠閒散步、或跑步健身、或談笑嬉戲,暢享舒適、愜意的“綠色”生活。
當地一位資深媒體人評論説,這裏是綠起來、美起來、靚起來的臨夏市,碧水藍天、綠地鮮花縈繞在身邊,讓民眾共享園林城市帶來的成果,正是這座城市的初心和使命。
文/馬雪峯 李晶 馬慶賢
編輯/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