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密雲黍谷山有很多景點,無數文人墨客曾來遊覽,李白也題過詩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休閒

密雲西部有一座雲蒙山,距密雲城區20公里,是北京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雲蒙山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温不高於20攝氏度,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特別是高山杜鵑,數量之多、分佈之廣,在北京地區可稱一絕。

風景秀美的“密雲西嶽”雲蒙山

雲蒙山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雲夢山”,傳説是女媧與伏羲之女“雲夢”的化身。因山上常年雲霧繚繞,像厚厚的棉絮蒙蓋其上,故名雲蒙山。雲蒙山主要由花崗岩和變質核雜巖構成,形成年代距今已有1.13億年。山體為南北走向,東西略窄,跨越密雲、懷柔兩區,高聳龐大,險峻異常。主峯海拔1414米,自然景觀與黃山頗有幾分相似,有“北方小黃山”之美譽。因位於密雲區的西部,也被稱為“密雲西嶽”。

明長城蜿蜒於雲蒙山之上,其中有兩段最為聞名。其一為鹿皮關,長城建在白河切出的峽谷東西兩側懸崖峭壁之上,一水中流,憑藉天險設關,易守難攻。古人利用這裏的地理優勢,設立關口以禦敵。鹿皮關口門較小,僅容一人一騎通過,重重山色似鹿皮斑紋一般,因而得名。

其二為五座樓,五座敵樓建於山峯險峻之處,遙相呼應,最高處的五號敵樓海拔900餘米,地勢非常險要,其靠外一側就是懸崖絕壁。這裏的長城不見敵樓之間高大的城牆連接,長城外側陡峭的懸崖,就像一道無形的城牆,拒千軍萬馬於其外。這也成了密雲段長城的一大特色。

雲蒙山是北京地區知名的道教聖地之一,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戰國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鬼谷子,曾經在雲蒙山中修身養性,觀天象、思天下,並傳授兵法給孫臏、龐涓等徒弟。山中有孫臏廟遺址、鬼谷子峯、鬼谷子山寨等景觀。一高一矮兩座石山,較高一山高近千米,山形似一位身體魁梧、閉目沉思的老者,在那裏端莊打坐;較矮一山高約500餘米,似一尊卧佛,卧於前者膝下,面呈慈悲和恭敬之色。當地人把這兩座山合稱為“師徒山”,稱高者為“鬼谷子峯”,看成是鬼谷子坐化而成;稱矮者為“泥兒山”,看成是鬼谷子的徒弟泥兒幻化而成,終身守護在師父身邊。

雲蒙山羣峯疊嶂,景色獨特,白河穿行腳下,天然景觀眾多,黑龍潭、桃源仙谷、清涼谷、京都第一瀑等知名景點分佈其中。雲蒙山的景點有四多之説,古木怪石多、險峯幽洞多、飛瀑流泉多、奇花異草多。

雲蒙山特有的變質核雜巖構造,發現於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得到廣泛認同的三處變質核雜巖之一,雲蒙山於2009年8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

2008年7月13日,高96米、寬38米的全球最大摩崖石刻“中國印”,在雲蒙山的雲龍澗景區海拔968米的主峯上落成。

黍谷山位於密雲城南8公里的河南寨鎮荊慄園村東,山體呈東西走向,由中元古界薊縣系白雲岩構成,形成年代距今約15億年。黍谷山歷史久遠,是古代燕地的名山,簡稱黍山,又名燕谷、寒谷,風景秀麗、文脈深厚,有“小衡山”的美譽。因位於密雲南部,登上頂峯,密雲城一覽無餘,當地人叫它“南山”,也稱“密雲南嶽”。

黍谷山有“黍谷先春”之説。鄒子(鄒衍)是戰國時期陰陽家代表人物、五行創始人,燕昭王之師,他曾親臨黍谷山。西漢劉向《別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燕有黍谷,地美且寒,氣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致氣,既寒,更為温熱以種黍,黍生豐熟,到今名之曰黍谷。”明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李賢等編著的《明一統志》更有明確記載:“黍谷山,在懷柔東四十里,跨密雲縣界,亦名燕谷山。”

黍谷山較密雲其它地方早春,主要得益於其所處位置。山體南側是一覽無餘的華北平原,無遮無擋,陽光充足,南方吹來的暖風部分受到黍谷山阻擋並滯留在山腳下。另外,黍谷山土質肥沃,腐質土壤吸熱性能良好,也有利於春草先發、楊柳萌芽。

黍谷山的景點景觀很多,其中許多和鄒衍有關,如鄒公祠、鄒公泉、回春樹、別谷院等。天然景觀有虎溪橋、玉皇頂、化雪石、獅子巖等,此外還有聖廟、三皇廟、龍王廟、觀音廟、巡山廟、玉皇廟等多座廟宇遺蹟。在山腰處,還有遼蕭太后時修建的華林、天柱行宮遺址。

曾有文人墨客遊覽到此,題詞無數。唐代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關於黍谷山的詩:“燕谷無暖氣,窮巖閉嚴陰。鄒子一吹律,能迴天地心。”清代吏部尚書宋犖曾來到黍谷山,當時正值春天,他見別處草木尚枯,而這裏苔蘚已綠,大為驚異,不禁吟出:“寒止千山雪未消,何來都柄急移杓。相看黍谷春先得,恍見鄒生律不遙。半嶺松風吹淑氣,一龕晴日轉柔條。羣芳若問東皇意,消息三分報野樵。”康熙年間,密雲縣令鄭富民多次來黍谷山觀景,對“黍谷先春”頗為感嘆,留詩云:“橫郡百年春,鄒衍一律回。嶺梅冰雪冷,堤柳黛眉開。怡鳥迎人媚,奇花隔院載。晴絲宛若醉,搖曳迎風來。”

黍谷山最知名的寺廟為半山腰處的西巖寺,廟宇為四合院式,坐東朝西,大雄寶殿內供奉着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泥像,廟前有“虎溪橋”,橋東泉眼流出的甘泉經虎溪橋下山,長年不斷。寺東大殿的台階兩旁有兩眼奇井,左井水甜、右井水苦。寺門前古人舂米留下的石臼,雖風化得滄桑斑駁,但保存較為完好。寺旁有一棵植於遼代的銀杏樹,樹齡在一千年以上,為一級古樹,樹高約20米,胸徑1.7米,平均冠幅17米。銀杏又稱白檀、白果,附近山坡上也大量種植,每至深秋晴空之日,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有“白檀晴光”之美稱。

西巖寺山後有一塊巨大岩石,人稱“西巖”。每當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之際,太陽的餘輝通過西山的一個缺口照射到西巖之上,“輝光反爍,鮮紅如血”,非常震撼,稱“西巖夕照”。宋犖在詩中這樣寫道:“西巖小岫四山中,暝色諸山殊不同。已見晚煙千嶂白,忽驚夕照一巒紅。”

在密雲老八景和新八景中,有三景在黍谷山。“白檀晴光”為老八景之一,收錄於清康熙十二年的《密雲縣志》;“黍谷先春”和“西巖夕照”入列新八景,收錄於1938年的《密雲縣志》。

(原標題:密雲的“西嶽”和“南嶽”)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郭冠榮

供圖/視覺中國

流程編輯:u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