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保護傳承利用好灌溉工程遺產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休閒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霍奇米爾科區,一名農民正在收穫農產品。 萊拉·阿什塔麗攝

位於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的潘佩爾杜託水壩。 意大利潘佩爾杜託水壩官網供圖

韓國青山島炕板石田保護協會會長樸根浩正在介紹炕板石田構造。 本報記者 馬 菲攝

埃及阿斯旺水壩遠景。 哈立德·德蘇基攝(影像中國)

灌溉是農業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世界不同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它們承載着千百年來人類從事農業耕作的經驗和智慧。保護傳承利用好這些灌溉工程遺產,對挖掘優秀傳統農業文化、促進當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啓示和借鑑意義。

墨西哥

奇南帕:實用高效的人工浮田

本報記者 彭 敏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南部的霍奇米爾科區河網密佈,乘坐當地傳統的平底船沿湖遊覽,可以看到河道旁一些大大小小的人工浮田,浮田裏鬱鬱葱葱種滿了農作物。這些“漂浮菜園”,就是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墨西哥浮田灌溉工程——奇南帕。

奇南帕由墨西哥谷地的原住民開創,有上千年的歷史,其發展曾在公元15世紀前後達到頂峯。那時,奇南帕幾乎覆蓋了整個霍奇米爾科湖區,特斯科科湖等其他湖區也有分佈。在奇南帕灌溉方式的助推下,這些湖區糧食產量在當時實現大幅增加。

墨西哥谷地湖泊眾多,當地原住民為增加耕地面積,會在湖泊的淺水區域建造奇南帕。他們用泥土抬高淺湖牀,將柳樹樁敲入河牀,像建籬笆一樣搭建起圍欄,再利用湖泥、水草、秸稈等層層填充,最後在上面鋪上一層湖泥,經過兩三天晾曬後,就可以進行作物種植。

隨着被當作圍欄的柳樹慢慢生根發芽,奇南帕也會變得更加牢固。同時,柳樹的根系能從湖水裏吸取水分,通過毛細作用將水分帶到淺層土壤,這使得奇南帕幾乎可以不依賴人工灌溉。有數據顯示,奇南帕單位面積產量是雨水灌溉農業的5倍以上。

湖泥富含養料,基本不用施肥。奇南帕就像一塊有機土壤海綿,每次豐收後,只要再覆蓋上一層湖泥,就又可以種植新的作物,實現全年耕種。據統計,奇南帕一年最多可以收穫7次。因此,它被視為世界上一種高效、可持續的農業生產系統。

歷史上,霍奇米爾科曾是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的農業中心,彼時當地奇南帕種植面積曾高達9000公頃,為逾十萬人提供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而今,傳統農業種植的空間受到城市化、大規模機械化種植以及温室農業擠壓。雖然霍奇米爾科仍保留了奇南帕,但種植面積已縮減至約2000公頃,而其中僅一小部分用於傳統農業生產,其餘則已成為旅遊景區或處於閒置狀態。

當地農業種植者米格爾·德瓦耶與合作伙伴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挖掘湖泥,利用奇南帕種植蔬菜等農作物。目前,他們種植的蔬菜主要供給墨西哥城高品質餐廳和經銷商。在他看來,當今仍然有必要復興奇南帕和傳統種植方式,“這不僅將有利於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將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產品品質、改善生態環境作出貢獻”。

目前,霍奇米爾科區的奇南帕年產糧食和農產品約1.9萬噸,主要包括迷迭香、生菜、馬齒莧等。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可持續糧食系統項目研究員羅蘭德·艾貝爾曾開展一項研究項目,以確定傳統的奇南帕是否能夠滿足21世紀的農業需求。他認為,有淡水湖的城市都可以借鑑利用奇南帕,以此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新鮮、優質的農產品。

“如今,許多城市面臨與當年特諾奇蒂特蘭相似的挑戰:人口快速增長,可用於糧食生產的耕地越來越少。”艾貝爾説,利用奇南帕可以在墨西哥城附近實現新鮮蔬菜的集約化生產,避免長距離運輸,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此外,充分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水源和養分,可以免除灌溉的工序、減少化肥使用,也有助於保持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可以説,奇南帕為提高農產品品質、實現可持續農業生產提供了一個模板。”

韓 國

炕板石田:因地制宜的農業智慧

本報記者 馬 菲

從韓國全羅南道莞島港乘船出發,50分鐘航程便可抵達青山島。這裏,青翠的樹木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宛如一幅圖畫。青山島海岸線長42公里,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然而,由於地形坡度較大,又是滲水性較強的砂石質土壤,在島上種植水稻曾一度是個難題。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當地人發明了人造梯田——炕板石田,有效增加了當地糧食產量。2021年,青山島炕板石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炕板石田外形看起來與普通梯田相似,但內部卻有着獨特的構造。炕板石田最下方的石層由直徑20釐米至30釐米的石塊堆砌而成,平均高1米至1.5米,最高可達3米。石層中分佈着兩三個通水渠,水渠上方則鋪設着又大又平的石板作為頂部支撐。石層上方是20釐米至30釐米厚的夯土層。最後,在田地最上方鋪上耕作用的土壤。由於石塊堆砌的技術和樣式很像傳統韓國家庭取暖用的地炕,地炕所用的石頭又被稱為“炕板”,當地人就將這種誕生於幾百年前、建在石層上的梯田稱為“炕板石田”。

“過去,青山島上的很多孩子都把這些通水渠涵洞當作遊樂園,在裏面穿梭嬉戲。”在炕板石田的通水渠前,青山島炕板石田保護協會會長樸根浩向本報記者介紹,炕板石田灌溉系統的主要作用在於有效管理農業用水,通水渠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通過通水渠,上方田地滲下去的水可以沿着地形坡面流向下方田地,避免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炕板石田可以通過開放和關閉通水渠來調節流向下方田地的水量。在雨水不足的季節,這一方法可以將有限的水資源進行逐級分配。當雨量充沛時,雨水則可以直接排進河道里,保護農作物的生長。

在樸根浩看來,青山島水資源短缺,比陸地更易受到天氣影響,特別是颱風暴雨侵擾,地形和土質等都不利於農作物種植。正是得益於炕板石田藴藏的因地制宜的農業智慧,青山島的糧食產量有了保證,滿足了海島居民的生活需求。

青山島炕板石田保護協會事務局局長金美炅介紹,為保護和管理青山島的炕板石田,韓國政府、莞島郡和青山島等各級地方政府都在財政上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也對炕板石田的管理和相關資源的開發做出詳細規定。青山島當地還成立了民間組織——炕板石田保護協會,專門負責維護炕板石田形態、保護周邊環境,防止過度開發。

為提升灌溉工程遺產的附加價值,青山島還致力於將炕板石田打造為旅遊名片,通過舉辦炕板石田藝術節和攝影展、建設炕板石田探訪路、開發農業旅遊產品等多種方式來吸引遊客,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青山島炕板石田是韓國重要農業灌溉遺產,它體現了傳統農業生產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至今還是島民們從事農業耕作的重要方式。”金美炅表示,要充分挖掘炕板石田的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全力維護好這份農業文化遺產,讓祖輩的智慧延續下去。

埃 及

阿斯旺水壩:改變粗放灌溉的歷史

本報記者 黃培昭

埃及阿斯旺水壩是阿斯旺舊壩和阿斯旺高壩的統稱。它坐落於埃及南部、尼羅河干流上,是一座大型綜合水利樞紐工程,其治水理念在歷史上體現了時代的先進性,成為埃及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在埃及廣袤的沙漠中,奔流不息的尼羅河蜿蜒穿行,哺育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當地被稱之為“母親河”。然而,歷史上尼羅河的泛濫也曾給埃及帶來深重災難。為了更好地治理尼羅河,蓄積水源,滿足農業種植等用水需求,1902年,阿斯旺舊壩正式建成。這座高50米、長2441米的水壩,工程龐大,結構複雜,代表了當時水利工程學的領先水平。

1952年,為進一步治理尼羅河、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在阿斯旺舊壩上游6公里處,阿斯旺高壩動工興建。這座新壩高111米、長3830米,於1970年竣工。阿斯旺舊壩由磚石砌成,僅靠重力固定在原地。阿斯旺高壩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規模更大,防洪、蓄水能力顯著增強。由主壩、溢洪道和發電站三部分組成的高壩,與其南側的阿斯旺水庫形成“合力”,承載了灌溉、發電、防洪、航運、旅遊等多重功能。

阿斯旺水壩使尼羅河流域農業灌溉方式從粗放型變為可調節的人工灌溉,結束了埃及依賴尼羅河自然氾濫進行耕種的歷史。兩座水壩先後建成,有效調控了尼羅河水流量,保護埃及免受頻繁乾旱、毀滅性洪水的侵擾,幫助其度過1964年洪水、1972年乾旱、1975年特大洪峯等自然災害。同時,兩座水壩建成後,超過4萬公頃沙漠土地被開墾耕種,水稻、甘蔗、甜菜等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也顯著增加,使埃及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

“阿斯旺水壩直到今天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埃及水資源和灌溉部負責人馬哈茂德對本報記者表示,它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的治水經驗和灌溉智慧,是埃及農業和灌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值得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資產。如今,阿斯旺舊壩大部分實用功能已被高壩所取代,僅為附近的一家工廠提供水力發電,但埃及政府仍然十分重視舊壩的歷史價值,並把它作為水利遺產加以重點保護。

據阿斯旺旅遊局外聯處負責人拉迪介紹,阿斯旺水壩如今已成為埃及一張靚麗的名片,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帶動了本地酒店、餐飲、工藝品等產業繁榮,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一灌溉工程遺產煥發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