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黃河|黃河,黃河

最美黃河|黃河,黃河

黃河,黃河

文/劉彥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就讀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只覺天開地闊、氣韻流暢。那時,並沒有見過黃河,也不知道黃河是個什麼樣子,但聽大人説過“九曲黃河九十九道彎,一碗黃河水,半碗是泥沙”的説法。心中不免想象,浩浩蕩蕩的黃河,裹泥帶沙,一瀉千里,那氣勢大概就像村西的西大河吧?西大河在夏天水漲的時候,就聲勢浩蕩,水流湍急,水色渾濁。

沒有登高望遠的經驗,哪有氣吞山河的想象。第一次見到樓的樣子,是在爸爸的單位臨沂新華印刷廠,爸爸宿舍的附近,新建起一座三層的灰泥小樓。五歲的我和七歲的哥哥輪流爬上三樓,從窗口往下看,另一個在樓下往上望,大聲喊叫,驚歎於層樓的高度。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這句詩時,心中想象俯瞰黃河大美,那三層小樓就成為我腦海裏定格了的登高望遠的畫面。

風在吼 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初中時大合唱,扯着嗓子喊,老師的指揮杆在前面有力地揮舞着,我們羣情激昂,激情澎湃。雖然沒有見過黃河水,卻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建設就像黃河水一樣團結一致,萬馬奔騰的力量。

上大學時,聽説黃河就在濟南的北面。週末,我和鄰舍一個女生悄悄相約去看黃河。我們倆乘坐公交車加步行,經人指點,到達黃河岸邊的時候,見到的是一片靜靜的水域,水流緩慢平靜,薄薄的流水像緞帶貼在一望無垠的黃色淤泥灘上。我們踩着淤泥慢慢往前走,試探着靠近河水,小心翼翼地,仍然聽見有人在遠處高聲叫喊:不要往前走了!危險!我們嚇得趕緊離開了。回學校後,聽人説,在那個地方,曾經淹死過兩個人,我們想想十分後怕,再也不敢私自跑出去遊玩了。

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黃河、長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魯相比,中華中華文明延續最長,且始終未曾中斷,這就非常了不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但我感覺自己對她卻是知之甚少。我們的祖先最早主要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炎黃子孫在此繁衍生息。黃河兩岸美景如畫,一年四季不同。每年黃金假期,我們總是留戀於江南旖旎秀美的風景,卻很少去感受黃河兩岸的莊嚴肅穆和大氣磅礴。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沿着黃河溯流而上,那將是一種尋根探源旅行。遠遠地看見黃河水象一條飄帶,從雲端傾瀉而下,多麼驚心動魄!據説黃河源頭的水清澈碧藍,不染塵埃,那又是怎樣的一種人間仙境?過去單薄狹小的孤城,如今也該是一片繁華都市。

現在,有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將來的黃河流域景色會更加美好。期待疫情早點結束,我們也好多出去走走,沿着王之渙的蹤跡,漫遊山水,多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去感受一下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神奇魅力。

最美黃河|黃河,黃河

劉彥菊,筆名:禎禎,山東日照人,1995年畢業於山東經濟學院,愛好文學。有作品發表於《神州文學》《青春詩刊》《流派》《山東詩歌》《山東散文》《齊魯文學》《日照日報》等。

壹點號陸月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最美黃河|黃河,黃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92 字。

轉載請註明: 最美黃河|黃河,黃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