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業當如宋運輝,年代劇當如《大江大河》|IP鮮選
豆瓣9.3分,《大江大河2》開分即贏。
早在2年前,改編自阿耐小説《大江東去》的《大江大河》上線,就掀起了追劇熱潮,在播出之後獲得了豆瓣8.8的高分,更是斬獲了白玉蘭獎、飛天獎以及金鷹獎等多項大獎。
如今續集上線,從目前的反響來看,似乎打破了續集撲街的魔咒,也讓我們看到了品質年代劇的號召力。
作為現實主義年代劇,《大江大河》系列通過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主角們的人生軌跡,反映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國家的社會發展,經濟形勢以及政治形勢的變革。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宏大敍事為導向,成為當下年代劇創作的重要代表作品。
其實年代劇發展至今,經歷了觀眾的迭代和審美的變遷,無論是題材上還是表現手法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先回顧一下年代劇的變遷,再看經過探索的年代劇,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方法論。
説起年代劇,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其中港版的《上海灘》是年代劇的雛形。《四世同堂》作為內地最早的年代劇的代表作品,打開了內地年代劇的大門。
直到2001年《大宅門》熱播,以清末至民國為背景的年代劇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迎來了年代劇的“黃金時代”。如《金粉世家》《京華煙雲》《大染坊》等為代表的經典劇目的陸續走紅,特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人間正道是滄桑》等的相繼熱播,年代劇呈現出一種井噴式創作生產狀態。這一時期的年代劇立足“個人、家族、國家”,以家族興衰更替映照時代風雲變幻。
到了2010年,年代劇在獲得市場認可後曾一度陷入發展的瓶頸期,再加之其他類型劇的迅速興起、多面夾擊,傳統意義上的年代劇步入了幾乎銷聲匿跡的邊緣。
如今,經歷了長達近十年的探索,年代劇逆流而上、再度回暖。2018年,一大批廣義上的年代劇,包括《大江大河》《最美的青春》《你遲到的許多年》《正陽門下小女人》等風格迥異、內容多元的作品輪番登場,成為國產電視劇的一大亮點。
顯而易見,傳統年代劇更多的是以 家族的興衰為落腳點,近幾年所呈現的年代劇,則更多地聚焦平凡人物的 傳奇人生上,這是近幾年年代劇重要的一個改變和趨勢。
然而要俘獲當下年輕觀眾,就要生產符合他們審美的作品,近年來以《大江大河》為主的現實主義年代劇,之所以能夠獲得觀眾的認可,還在於年代劇逐漸用“平民化”的視角,藝術化的手法,將宏大的敍事在人物、故事中落地,那麼當地年代劇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自我修養”呢?
目前來看,《大江大河》系列作品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無疑是近幾年現實主義和年代劇的代表作品,在第二部正在熱播之際,我們不妨以此為代表分析優質年代劇該有要素。
1、“典型人物”塑造,展現時代風貌
跌宕起伏的情節、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時代命題,最終呈現都需要落在人物的塑造上。
把時代鉅變與人物個體命運相聯結,以小見大,成為了年代劇書寫風雲的常見手法。《大江大河》中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三人分別代表了工人、農民和個體户,在時代改革中的奮鬥和命運。他們走過的道路,正是當年千千萬萬投身於改革開放中的青年所經歷的,他們的生活中不僅有成功與拼搏,更有困境與侷限,起起伏伏,才是多數平凡人經歷的現實。
並且,劇中每一個“配角”的塑造都可圈可點,展現出了 人性的複雜性。比如,第一部中,水書記善於“弄權”,令人琢磨不透,但他心繫“金州廠”的發展與未來,為其勞心勞力,窮盡一生。虞山卿精於算計,自私自利,只要能向上爬不惜採用任何手段,卻也有重感情把宋運輝當成好兄弟的時候。劉總工困於思想和技術的偏見,但對有才之人也分外“愛惜”……
到了第二部,在宋運輝的事業線中,前幾集我們就看到了一場生動的官場百態,比如表面和善實則虛偽的馬主任,脾氣火爆但真誠仗義的韓澤剛,優柔寡斷卻又洞察人心的閩廠長等等,儘管塑造角色的筆墨不多,但通過這些角色,時代浪潮下的複雜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更重要的是, 在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人物和其奮鬥歷程中,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革和發展,看到了我們國家在探索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個腳印。比如在《大江大河2》中,宋運輝代表的是體制內的國營經濟,前面四集的職場現形記,呈現了當時國營經濟體制的一些弊端,也為後期迎來變革埋下了鋪墊。
2、年代劇的質感,靠“細節”撐起來
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 集體記憶,對於年代劇來説,儘可能還原當時的場景、物件和大事件,以及具有懷舊氣息的 年代符號,是可以喚醒人們集體記憶的鑰匙。
因此,可以説優質的年代劇,能夠真實還原時代質感,展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從以《大江大河》為系列為代表的作品可以看出,年度劇氛圍的營造、質感的凸顯,需要做到對歷史的真實還原和細節展現。
在《大江大河1》裏面,宋運輝家裏的物件,包括放在角落裏的老式搪瓷臉盆、毛巾和臉盆架,都是那個年代裏家庭的標配;初到金州的宋運輝認識了摩登室友尋建祥,他牆上的《排球女將》《上海灘》都是80年代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到了第二部,為了找回1988年至1993年的時代氛圍感,劇組在寧波搭建了實景地。
大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築風貌和裝飾風格,小到綠色的座機、一輛“二八槓”永久牌自行車、幸福摩托等,都能把人帶回當年的故事。
除了細節和環境的還原,更重要的是對在重大歷史事件中,平凡人命運的還原和共鳴性。在《大江大河2》開篇,一邊由於市場上物價飛漲一天一個樣,雷東寶的母親隨大流瘋狂“囤貨”,扛着一堆米麪糧食往家裏運,一邊宋運輝國外引進設備的項目被擱置,而這些事件背後,是市場化改革對社會帶來的改變。
可見,人物的命運,無疑與大時代的變革和政策息息相關,對於年代劇來説,這種環境與人物更深層次的還原,才更具挑戰。 只有把這些時代細節和時代大事件的展現方式處理到位,作品才能擁有沉澱的力量。
基於以上對年代劇的盤點和分析,我們全網篩選選出幾部適合改編的優質IP作品,分享給大家。
作者:姚瓔
其他作品:《梅廿九》《甜蜜品鑑師》《39度2,輕微撒點野》
故事類型:現實主義
關鍵詞:年代懷舊 非遺文化 傳統美食 風土人情 時代變遷
建議改影視化:劇集
故事為一部倫理情景輕喜劇,描述了千禧年前後,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衣錦坊陳氏祖厝裏擁有傳統肉燕手藝的陳榮順和一羣租客同居共處的市井羣生相,由於各自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發生了一系列有笑有淚的真情故事。其中用陳榮順與宿敵元宵傳人林山明爭暗較勁的創業史、上一代和年輕一輩的觀念衝突融合,以及對非遺美食文化的認知和傳承,貫穿起福州三坊七巷10多年變遷的壯闊歷程。全劇以陳榮順一家和老街祖厝租客們的命運沉浮,濃縮福州人的生活創業奮鬥歷程,反映改革開放40多年的時代變遷。
該故事把福州的老街小巷、方言土語、民風習俗揉搓到一起,揮墨潑灑成了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再現三坊七巷祖厝十幾年前的生活場景,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並從中體會到真善美生活的真諦。
福州版《情滿四合院》,有笑有淚的鄰間暖心故事,非遺美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故事改編性強,全景呈現福州三坊七巷美食文化、風土人情、變遷歷程,濃縮成一幅精彩紛呈的老福州風俗畫卷,帶領讀者嘗“福州風情”,品“百味人生”。
作者:花無闋
類別:現實題材
適合改編:電影、電視劇
作者簡介:
花無闋,電影編劇、廣播劇編劇、導演,創作合計5000集作品超過3000萬字,2000多集作品海外平台(美國、澳洲)播出大受好評。所創作作品曾獲多個國家、省、市廣播文藝獎項、入圍“五個一”工程獎,電影作品入圍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一句話故事:
九十年代,拆遷改造大興,三個年輕人聽聞自己從小長大的石巷面臨拆遷,因其石巷古建築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三個年輕人邁上了保護古建築文物的歷程。
現實題材,切合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及改革開放四十年,還有大灣區概念題材。故事分節點,從八九十年代至今,講述與香港鄰近的一座小城(化名為“名城”),粵港澳血脈相連的幾個石巷少年,在不同的經濟大潮中都分別抓住各自的機遇,或得到或失去。觀念的更新和人生重大機遇的來臨,就似一場場颱風朝石巷吹襲而來,有人踏實前行,有人財富之夢從空前膨脹到幻影般破滅……
三十年後的石巷經歷幾次重大拆遷逼遷事件,終因安氏別墅的重大考古發現以文物方式永久保護。一切物非人非,唯有石巷依舊。
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關於“變與守,去與留”,《正年少》通過主人公的命運拋出了一個深刻的命題。《正年少》讓我們清晰回望那時或彷徨或堅定走過的步伐。
類型:鄉土文學
作者:黃德良
建議改編:電影、電視劇
作者簡介:
黃德良,男,廣西桂平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桂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江那邊的父親》《犀牛灣》分別獲第一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散文組一等獎和小説組二等獎。
一句話故事:
作者以沉靜的筆觸,敍寫了南方一個花姓家族一百多年來的恩怨情仇和悲歡離合。
作品梗概:
戰亂中逃生的花姓人家在犀牛灣安頓下來,以花大家和花木家為代表人物的大家庭在犀牛灣這個地方開始了傳奇般的生活。犀牛灣分為上屋房人和下屋房人,原本兩房人家辛勤勞作,相安無事,但隨着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上屋房人和下屋房人也漸漸出現了隔閡。在一次洪水災難中,上屋房的花大家救了從北方逃難而來的女孩趙潤兒。為了報恩,趙潤兒在犀牛灣留了下來。趙潤兒神秘的玉液蛋配方引起了下屋房花圖達的興趣。花福為了孝敬父親花圖達,決定去偷秘方,結果被發現,又一次激發了上屋房人和下屋房人的矛盾。
抗日戰爭開始,花大家在地下共產黨員趙詠竹和陳元先進思想的影響下,主動提出了減租減息。在他的帶動下,花圖達及其他有田地出租的農民,都把田租和利息降了下來。抗日戰爭仍在繼續,面對共同的敵人,為了保衞家園,花大家和花圖達這一對仇人暫時拋棄了個人的恩怨,同仇敵愾。
戰爭結束後,犀牛灣的人們恢復了平靜的生活,並漸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改編優勢:
小説講述了犀牛灣花姓家族的盛衰史和村民思想變遷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充滿故事性和帶有神奇色彩的村莊。
作者:爾瑪天空
作品類型:鄉村題材
作品狀態:完結
作品字數:15.5萬
關鍵詞:鄉村建設 發展 個人奮鬥
故事梗概:
小説再現八十年代以來的山區鄉村生活,講述了四川西北部大山深處主人公二爺一家的悲歡離合。由祖爺爺撫養成人的二爺,四十多歲時與二婆結了婚,又生了個孩子。生存雖然艱難,但他們將女兒培養成人民教師,種藥材、開鋪子,一切步入正軌、充滿希望。但是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打破了平靜美好的日子。女兒女婿因保護學生而犧牲,耗費心血買下的房屋頃刻倒塌,大半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但生活仍要繼續,二爺與二婆放下悲傷、重拾希望,展望着美好的未來。
改編優勢:
1、反映了鄉村的變化。小説以鄉村人物的視角展示出鄉村的發展與變化,特別是反映出新時代農村文明、農民生活和精神的變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
2、表現了一個地域人物羣體特徵。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細節刻畫了川西北山區裏的農民羣像,展示了在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思想逐漸變化的過程。
3、成功塑造了一個鄉村人物的奮鬥史。小説透過二爺的生活、奮鬥狀態看社會生活,從而展示了普通農民如何“窮則思變”“富而思進”的奮進過程,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
作者簡介:
流水今日,本名賈哲,黨員,是八零後網絡作家,文筆清澈,筆法細膩,善於在故事中寓以美好的生活感觸。書旗小説完結作品《深圳故事》獲得“首屆大灣區杯(深圳)網絡文學大賽”入圍獎。
《深圳故事》該書在創作期間,作者查閲了相關的人文風俗、歷史資料,以改革開放初期基建工程兵在紮根深圳、建設深圳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客觀地再現基建工程兵敢於流血、不怕失敗、勇往直前、敢闖敢創的精神。
故事梗概:
改革開放初期,基建工程兵支隊團長田宗生,聽從黨的召喚,帶領隊伍開赴深圳就地轉業,成為深圳特區首批建設者的一部分,他們面對各種困難,無怨無悔,全力堅守,不怕失敗,以不斷拼搏、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持續前進,為深圳的改革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李茂麒作為深圳改革開放建設的第二代人,追尋父輩的開創和超越精神,積極參與到深圳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逐夢前行,見證深圳飛速成長和滄桑鉅變。
改編優勢:
1、作品取材真實的歷史記載和故事線索,以小見大,平凡中見恢弘,年代感、代入感很強,讀來蕩氣迴腸。作品文筆細膩,人物形象鮮活,敍事平和接地氣,是網絡文學此類作品中的精品。
2、對於改革開放來説,“創”和“闖”都是不可缺少的,改革,沒有退路,只有奮勇向前。全文充分體現建設兵團不畏改革初期困難,協同深圳人民和政府,克服苦難,熱火朝天建設深圳的精神面貌。
3、改革開放的進程伴隨兩代人的感情糾葛,時代進步賦予對當時人物愛情觀的衝擊展現的比較充分。
作者簡介:
房憶雪,女,江蘇徐州人。
代表作:《我是一朵飄零的花》(又名《東莞打工妹生存實錄》)深受讀者喜愛,第一冊2008年由現代出版社出版;2009年被中央電視台“大家看法”邀請為特約嘉賓,並多次電話連線;2010年始,此書曾長期佔據中國移動名著傳記類排行榜第一;現酷我聽書播放己達十多億。
《宿北硝煙》入選2017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併入選2017年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向讀者推薦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
《運河碼頭》入選“大運河文化”主題網絡文學重點作品孵化項目。
故事梗概:
本書在真實史實的基礎上創作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窯灣商會利用大運河水路,與絲綢之路沿途各國進行民間貿易,其商業達到鼎盛。鹽行老闆吳俊旺血洗辮子軍貨船,碼頭當家臧家梁從中周旋,以槍決吳俊旺為代價,保證住窯灣,臧吳兩家恩怨由此結下。
吳俊鋒為兄報仇,買通政府官員、寶通成錢莊、北京的政治掮客徐立秋,一次次扣押貨船、提前逼債、到北京爭奪碼頭執照,都被臧遠航成功化解了。
臧遠航為了滿足日益發展的經濟需求,提議集資修建東隴海鐵路,卻被暗算雙腿致殘。與吳俊鋒有婚約的徐佩芸,被繼母設計“姐妹易嫁”,嫁給了臧遠航。臧吳又新添了奪妻之恨。吳俊鋒再次收買徐立秋,合謀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霸佔碼頭。
徐立秋提議在北京通州興建深水碼頭,並向寶通成高息借貸。臧家梁和臧遠航各懷心事,索性將計就將,雙方再次展開了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激烈商戰。最終臧遠航在中醫的冶療了,重新站起來,並在徐佩芸的幫助下,徹底擊垮了“釜底抽薪”的陰謀。幾經周折,臧遠航發動窯灣及周邊商人,集資修建了東隴海鐵路修,卻因為吳俊鋒從中作梗,被迫北移35裏;日本間諜為南侵做準備,想要買下碼頭,吳俊鋒為了不讓碼頭落入外族之手,倒在了日本人的槍口下,卻保住了運河碼頭!
改編優勢:
1、該作品選題厚重,講述了依託大運河而生的一代人波瀾壯闊的傳奇經歷,烘托了愛國主義情懷與個人奮鬥的主題。
2、作品情節曲折,情感豐沛,衝突極致,涉及家仇,更有國恨,人物身份多元,性格複雜真實,男二號可以為了家仇屢使小人計,也可以因為國恨而捨生取義,這是作者對人性的深入挖掘和精巧把握,亦是對一個特殊時代的反思與讚頌。
3、故事結構比較完整,寫法工整,人物命運和時代背景聯繫緊密。
作者:清風喃語
作品類型:年代史題材
作品字數:40.5萬
作品狀態:完結
關鍵詞:愛國 實業救國 自強不息
故事梗概:
五四運動後,外資相繼席捲江南輕工業,正直守信、謹言善行的江南布商薛長青恪守祖訓力抗日資傾軋,抱着“實業救國”理想的紀墨軒為此進入薛家掌管織染事宜。薛長青將江南諸省桑棉種植、織染、銷售置於商會旗下管理,動員十萬農户與外資形成抗衡之勢,部分股權則轉贈紀墨軒名下用以資助紅軍,不料此舉得罪日本惡勢力,薛長青遇害身亡,紡織廠一夜被毀。隨後其女薛可瀾於絕望中秉承父志,不顧生命危險在日本浪人的刀尖下笑談局勢,捍衞國人尊嚴。
八年間,紀墨軒由此見證中國民族實業的起伏轉落,在探尋民族自救的道路上逐漸成長,即便發現自己愛上了薛可瀾,也敢於放下兒女私情,為了信仰毅然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團結各界愛國志士一同為民族大義拋頭顱灑熱血。
改編優勢:
1、可看性和改編性強。關於實業救國的題材有過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海上孟府》《鳳穿牡丹》《京華煙雲》等,這些題材無一例外都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本文同樣以實業救國為背景,着重寫亂世中的個人、家族和民族的命運起伏,極富傳奇色彩,具有很強的可看性和改編性。
2、人物刻畫鮮活,人物關係富有張力。小説圍繞江南布業鉅商的家業興衰,重筆描寫薛家、顧家、紀家等大户人家的民族氣節和共產黨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了瑰麗動人的民國畫卷。
3、年代感濃重。小説展現的每一個羣體,每一個人物,都是那個年代獨有的角色,具有着濃重的歷史年代感。作品儘可能還原了當時中國動盪的時局下,每個人所面臨的選擇與應該承擔的責任,正可謂“人心更替躍然紙上,民族風骨蕩氣迴腸”。
類型:工業題材
關鍵詞:時間跨度大、工業發展、獨立自主
一句話梗概:一個講述新中國成立後,廣西工業獨立自主創新發展的故事。
作者簡介:
的盧,廣西桂林人,擅長工業流小説創作,最新反映廣西七十年來工業現代化進程的作品《新中國工業記憶之兵工往事》正在火熱連載中。
故事梗概:
這是一個新中國成立後,廣西工業獨立自主創新發展的故事。陳舉是一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他被分配到位於桂北的桂中機械廠,成為一名普通的兵工廠工人。在這個紅日初升,風雲際會的年代,陳舉憑藉着對軍事和裝備的獨有技術和些許預見,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兵工人一道,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工業發展之路。
改編優勢:
1、彌補最近幾年來市面上工業題材的空白,以全新視角展現桂中機械廠人的拼搏奮鬥與熱血青春,解讀廣西工業發展密碼,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艱辛與不易,在時代洪流中改革創新。
2、具有濃郁的歷史厚重感,時間跨度從1949年到現代,展現新中國成立後,廣西工業70年光輝發展歷程,也從側面展現出我國工業發展的縮影,可改編為一部具有時代價值、現實意義的影視大劇。
3、人物設置反差大,未上過大學的年輕解放軍戰士vs高學歷女工程師,故事涉及年輕的解放軍戰士與高學歷女工程師在工業發展的矛盾衝突問題,高學歷與低學歷的技術流的對比,情節設置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