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向子諲梅花《虞美人》:情高意遠人相似,雪花深處露花身
“江頭苦被梅花惱。一夜霜須老。誰將冰玉比精神。除是凌風卻月、見天真。情高意遠仍多思。只有人相似。滿城桃李不能春。獨向雪花深處、露花身。”宋朝向子諲《虞美人》
宋詞中有很多梅花,比如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宋詞中描寫庭院梅花,梅花與人親厚,相伴冬天的美句。梅花無處不在,是宋詞的一大特點,這是源於宋朝梅花栽培技術的成熟。梅花從野梅和經濟作物,轉向了觀賞花卉,保留了耐風雪的植物特性,還開發培植了各種顏色和品種的觀賞梅花,比如綠色,粉色,杏色,紅色的梅花,比如花瓣重疊的重葉梅。這些梅花,花朵豔麗,千枝萬朵,和雪迎春,極大豐富了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宋朝有節氣節日簪花插花的習俗,市場巨大,也帶動了梅花的種植和發展。所以冬春年節場景的詩詞裏,無處不是梅。
但是我為什麼對宋詞裏江梅感興趣呢?
因為江梅是一種野生的梅花,是人工培植梅花的本源。它們往往自然生長在山林野外,或有成片種植,仍舊是以野生環境為主,屬於果梅。那麼這種梅花最大的特點,就是花是單瓣的,五瓣,呈現最天然薄透明淨的白色,粉色,花萼為絳紅或者紫綠。這種梅花往往野生或者半野生在江邊,山林,懸崖,樹大,姿態天然,開花清麗。它雖然是正宗的梅花的源頭,但在城市裏的人是很難見到的。
只有你走出去,去更遼闊的野外和農村,你才有可能發現那種真正讓你驚豔的天然之美。所以宋詞梅花雖然多,但是鍾愛喜歡看到欣賞江梅的人,多半是那些人在旅途,有過大風霜,大跌宕的人生,比如辛棄疾,比如楊萬里,比如謝枋得,比如向子諲。
“江頭苦被梅花惱,一夜霜須老。”
有看梅花生出煩惱的人嗎,有為梅花一夜白頭的人嗎?這肯定是誇張。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人在煩悶的時候,走到從來都沒有遠涉過的江邊,看到一樹盛開清麗的白梅花,你肯定會驚豔。
向子諲之所以看到梅花,久久不願意離開,直到風雪吹滿了他的鬢髮,那是因為半為國事半未花。我們來看看他的生平,1127年,中國歷史有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那就是北宋金國滅宋,此年向子諲32歲,他擔任京城的轉運副使,其實也是級別很高的實力官員。他見證了北宋鉅變的全過程。作為高級官僚,他隨着朝廷南撤,遷徙江南的,在南宋朝廷,他是負責江淮發運使,實際也是有實權的官員,累官到户部侍郎。
那麼這個中間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在主管潭州的時期,正好金兵圍剿潭州,他帶領全城軍民,在潭州堅守八日,表現出了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志氣,這是一個亂世中愛國的官員。但是南宋在趙構和秦檜的主導者一味求和,打壓這些竭力抗金的官員,所以他也不免被去職的命運,所謂人到中年,報國無門。
人在如此焦心的亂世,向子諲比別人更知道,更憂患時局,那又如何,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他憂心忡忡徘徊在江頭風雪的場景。
所以哪裏是一夜梅花催他老,是風雪梅花照見了他的苦悶徘徊。他一個人在風雪江邊,站到夕陽落,夜風起,大雪飄。好在,還有梅花。
“誰將冰玉比精神,除是凌風卻月,見天真。”
向子諲自己就是梅花,凌風卻月,這不是關在書齋裏的句子,這是有質感的風霜感。何謂“凌風”,那是一種主動的挑戰和承受,何謂“卻月”,是月亮落了,那些浪漫的場景都不在了,梅花還在。亂世出真心,大難見魂魄,他知道自己,在乎什麼,一個字,國!是天然不滅的,冰雪不能消磨的情感與情懷。就象梅花,越是風雪,越怒放,那是從心底生出的花,是本來。
“情高意遠仍多思,只有人相似。”
如果你在風雪的江邊,看到一樹梅花,天雲四垂,你會怎麼想,它為誰風雪屹立,為誰寒苦開花?是的,總是有原因的。梅花開花固然是天性,但人們總會賦予它更多的情懷。你必定是有願,你必定是有思,你才有這樣寂寞無語,一樹花開呀。
向子諲自然是梅花照見了自己。他所關心的,只怕身邊很多人沉湎生活瑣事,會笑他不合時宜。已經南宋了,表面看皇帝不打仗,百姓也安居樂業,好一個表面太平。但是他始終知道危機。太清醒的人總是痛苦的。他只能等待機會,等待朝廷有所轉變。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苦守和期待。
“滿城桃李不能春。獨向雪花深處,露花身。”
這是梅花的不合時宜,春天來了,滿城桃李,沒有梅花的位置,梅花也就被排擠出春天了。這難道不是説的南宋的假太平,假春天。
但是國不可無梅,梅花也只能藏在風雪郊外,露出她最聖潔最美麗的花朵與光輝。
作者以江梅自比,無窮的壓抑中是不滅的憂患和愛國。愛到不能有所作為,也就只能徹夜陪伴一樹風雪梅花。他不是懷才不遇,他是太清醒了南宋時代的危機。看起來滿城桃李都是建立在苟安的基礎上的,而他只能飽含憂患,做一樹寂寞梅花。
他的這種情懷和壓抑,同時代清醒的人都有,辛棄疾,楊萬里,陸游。他們氣得跺腳,但是又無可奈何。但是這些人都是堅貞堅定的愛國者,像梅花一樣守住自己,並把梅花精神代代相傳。
是的,還有梅花,用在風雪裏綻放,年度一年,一代又一代,如同永不磨滅的愛國情懷!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