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設的結盟新寨就在舊寨子旁,整體狀態變化明顯。
彝海村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設的彝家風格農家樂
結盟新寨內的幼兒園設施完善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吳國強 文圖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羣山間海拔2280米處,有一汪形如鐮刀的清澈湖水鑲嵌在莽莽森林中,這裏就是彝海。
2021年6月1日,“90後90天徒步長征路”的徒步團抵達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美麗的彝海就在這個村子的旁邊。
彝族“畢摩”家族後人守護遺蹟35年
1935年5月,紅軍長征從這裏走過,在彝海旁劉伯承與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殺雞飲血,結為盟友。隨後紅軍沿着“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勝利地通過了敵人認為無法通過的彝區,迅速搶渡大渡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徒步團的成員們沿着彝海旁的步道往上走大約幾百米,彝海結盟紀念碑就映入眼簾。
“我的爺爺就是當年結盟儀式的主持人。”今年58歲的彝族漢子沙馬依姑説,他的爺爺沙馬爾各當時是附近彝族集聚地的“畢摩”,最初跟紅軍接觸的就是他的爺爺,最後的結盟儀式也是由他爺爺主持的。
“‘畢摩’是什麼意思?是職位嗎?”聽到徒步團成員的疑問,沙馬依姑解釋道,“畢摩”彝語字面的意思是“有知識的長者”,是彝族傳統社會中知識最淵博的人,也是重要儀式的主持者,當時彝海附近的彝族人中只有他的爺爺等少數幾個人懂得漢語,所以最初跟紅軍接觸的就是他的爺爺。
1986年,彝海成立了管理處,時年23歲的沙馬依姑成為首位工作人員,擔起守護彝海、保護結盟遺蹟的重任,成昆鐵路在20世紀70年代就修到了冕寧,彝海村很多老鄉坐上火車外出務工,但沙馬家的人全都留了下來。
“彝族諺語説‘祖先住的地方,後代不能斷火’,這是爺爺作過貢獻的地方,後代守護它,是分內的事情。”沙馬依姑説。
轉變思想打造美麗家園
在彝海結盟紀念碑向遠處眺望,茂密的叢林中隱約能夠看到具有彝族特色的紅頂、黃牆黑色裝飾的村落。
“能夠看到的村子就是新建的‘結盟新寨’。”沙馬依姑説,解放前的彝族人,住的都是茅草篷。解放後,人人平等的彝族人住房也從最初的茅草屋,變成了現在的框架房,還有水沖廁所、淋浴間。
“好漂亮啊!感覺在山西、河南都很難看到這麼漂亮、整潔的村落。”徒步團成員弓張一走進結盟新寨就開始感慨,根本就不像是印象中的農村的樣子,有幼兒園、涼亭、花園,還有停車場,跟城市裏的高檔社區一樣。
今年32歲的彝海村負責人邱莫木薩説,結盟新寨的項目是2016年啓動,2017年年底老百姓入住進來的。整個彝海村有11個村民小組,46個聚集地,結盟新寨是二組。曾經這裏是整個村子最窮的點,2014年以前村民依靠種點土豆、玉米為生。
“以前的孩子只要能幹活了就不再上學開始幹活種地了,我上小學時一開始有54個人,到五年級就剩下18個人了。”邱莫木薩説,他就是彝海村人,因為窮村子裏很多孩子都沒有怎麼上過學,上學距離也很遠,大約要走7公里,來回需要4個小時,他也是10歲才開始上學的。
他説,以前彝族人思想觀念比較老舊,種地就是為了填飽肚子,不知道做生意。通過引導跟帶動,現在很多人都已改變觀念,把自家土地種出來的東西拿到景區門口售賣,把自家的空置房屋騰出來做民宿。
據瞭解,結盟新寨在2016年脱貧攻堅中,結合彝海結盟紅色景區打造的彝家旅遊新寨,目前住户已有36户,147人。曾經的破土房還在新建的村子旁,被作為一段記憶保留了下來。
“這真是鉅變,這老房子我小時候在老家都沒有見到過。”徒步團成員弓張看到之前彝族人居住的破土房時説,窗户就是一個小洞,整個都是拿土砌起來的,跟現在帶小院子的框架房都沒法比。
今年32歲的馬秀英也是彝海村人,2015年從外地回到彝海村,利用自家400平方米的房子跟院子開了個農家樂。
“在外打工的幾年讓我開了眼界。”馬秀英説,在成都打工的幾年,發現城裏人閒暇的時候喜歡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遊、度假,她當時就在思考,彝海村環境這麼好,家裏房子面積也大,能不能也做餐飲住宿。
她説,一聽説家鄉要發展紅色旅遊就立馬回到了老家,打造屬於自己的農家樂,目前她有8間客房,中午、晚上還有特色彝家菜,每到暑期的時候房間全部住滿,很輕鬆地就能拿到一年10萬元的收入。
藉着政策東風返鄉改造家鄉
邱莫木薩説,一開始村子的人寧願房子空着也不願意拿出來做民宿招待遊客,最初的時候還需要村幹部去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現在彝海村已經有10個比較正規的農家樂,其餘人也結合自身的情況騰出家裏的空置房屋做民宿,現在的彝海村接待一些幾十人的小型旅遊團問題都不大。
“除了依靠旅遊業增加村民收入外,我們還在鼓勵村民利用土地、勞動力入股的方式來發展產業經濟。”邱莫木薩説,目前彝海村二組676畝的花椒種植就是我們嘗試的新集體經濟,目前已經初有成效。
他説,彝海村海拔較高,農作物、家畜受病蟲害影響較小。同時,晝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種植高產值的水果。並且村裏荒地面積較大,連接成片,可有效改善種植條件,進行規模化種植。
“未來,彝海村會有自己的集體產業,屆時遊客再來不光有美景,還有當地的水果,還能吃到真正的‘跑山雞’放養的羊、無公害的蔬菜。”邱莫木薩説,通過開辦夜校,以及請種植業、養殖業的專家前來授課,提高村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同時,他們也鼓勵在外的年輕人能夠回到家鄉創業,發展養殖、種植等產業,帶動整個村子發展,未來彝海村一定會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