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遠門——絲綢之路的見證
開遠門
是隋唐長安郭城西城牆最北的一座城門。
開遠門,在西安待過的人再清楚不過了,不管是公交還是地鐵站點都以此命名,這個地方好似被歷史雕刻過一般,在人們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如果你以為開遠門僅僅是因為這樣而出名那就大錯特錯了,開遠門還是隋唐長安郭城西城牆最北的一座城門,可是隋唐絲綢之路的起點呢,今天,小編就來給你細細説道説道。
開遠門建於隋初。隋代稱開遠門,唐代改名安遠門。名為“開遠”,可能意在表明隋唐帝國有向西拓展領土的需要。開遠門下有3門道,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門洞上建城樓。《唐代長安辭典》載,開遠門故址在西安西郊原大土門村。大土門村位置在今大慶路與西二環交界處南,而開遠門遺址位於此村中心。
開遠門向東,依次與皇城安福門、延喜門,郭城通化門相對,並與宮城前橫街處於一條直線。開遠門內的東西大街,叫做安福門街,是聯通開遠門與皇城安福門的大街。據日本學者足立喜六的實測和文獻對比,安福門大街寬廣百步,約為150公尺。連通開遠門和安福門的這條街道,不僅是外郭城開遠門直達皇城城門的交通要道,且兼有宮城和皇城西面廣場的功能。
唐長安城平面圖
西北大學教授張永祿説,開遠門是隋唐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距長安城的國際貿易市場西市僅有兩坊的距離,門外豎有里程碑“立堠”,上題“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不言萬里,表示遠遊之人不為萬里之行。儘管立堠不言萬里,但據《資治通鑑》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説明開遠門外有直通西域的大道。當時,只要提起從長安到西域去的里程,大多從開遠門計起。唐天寶八年(749年),在開遠門外建“振旅亭”,用以表示等待西征的戰士歸來。
交通便利,貨運發達
唐長安城作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對外交通尤為便利,外郭城門作為進出都城的主要通道,成為長安對外交通的關節點。開遠門就是連接絲綢之路和城內的通衢上的節點。隋唐時期,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從開遠門出發西行,經河西走廊,出敦煌再西行,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就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從長安開遠門以駝隊將中國大批的瓷器、絲綢等運往西域各國及地區,而西域的“胡商”,也通過這條絲路帶了香料、珠寶、藥物等運往長安,這些貨物主要集中在離開遠門不遠的西市售賣。
開遠門——眾多歷史事件的見證者
開遠門作為隋唐長安城郭城西門中最繁華的一座,也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3年),一代名臣魏徵去世,他的公葬日那天,太宗勅令京官文武九品以上及計吏,送魏徵靈柩至開遠門外,而太宗則登臨苑日樓遠遠觀望,哀傷不已。
由於開遠門接近宮城和皇城,皇帝來去常經過這裏。唐中宗曾在開遠門外迎接高僧實叉難陀。唐代高僧實叉難陀是于闐(今新疆和田)人,對大乘和小乘佛教都很擅長。武則天時曾攜帶梵本《華嚴經》至東都洛陽,住在大遍空寺,與菩提流志、義淨等高僧翻譯了《華嚴經》八十卷。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因母疾請歸。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中宗李顯遣使徵召,實叉難陀奉召到達長安時,長安僧眾傾城出迎,中宗皇帝也親自到開遠門外迎接他。據記載,當時場面非常壯觀,有萬年、長安兩縣法儀旌幢鼓吹,一路引導實叉難陀,並用青象載着他,儀式極為隆重,最後將實叉難陀送入大薦福寺。實叉難陀在長安薦福寺共譯出《大乘入楞伽經》《文殊師利授記經》等佛典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實叉難陀於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圓寂,壽五十七歲。
武則天
開遠門見證了唐代的興盛,目睹了唐王朝危機的化解,也親歷了唐的衰敗。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洛陽,接着揮師西進,渡過黃河,於十二月一日攻克潼關,長安城岌岌可危,在此情況下,《舊唐書·黃巢傳》載,唐僖宗連夜自開遠門出城,逃往駱谷,諸王官屬,都跟着他逃命,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
公元904年,朱温挾唐昭宗遷都洛陽,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以唐長安皇城為基礎建新城,放棄了宮城和外郭城,從此,郭城和宮城成為郊野,逐漸演變為村落。
據清嘉慶時的《長安縣誌》記載,當時這裏有土門北村,即後來的大土門村。據當地住户回憶,解放初時,大土門村還有高出地面的夯土台遺蹟。地圖上標註的開遠門遺蹟,在大慶路與西二環十字西南,土門坊中段街東。現在,西二環與大慶路交界處的立交橋名為“開遠門橋”,同時,地鐵1號線還有開遠門站,在開遠門站西不遠處,則是象徵着開遠門是絲綢之路起點的絲綢之路羣雕。
絲綢之路羣雕
站在絲綢之路的起點,彷彿看見了絡繹不絕的商人與馬車,繁華景象躍然眼前。這裏不僅是中國重大事件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縮影,小編期待與您一起重走絲綢路,品味百年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