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九獅子”:身負傳説的古城名勝
古時的城市格局中,但凡較大的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都會建造廟宇,被稱為“衝煞”。禹州城中也有一座這樣的小廟。它居於丁字路口,相望於“兩山”之間,還留下了一段古老的傳説。
9只石獅把門小廟
西大街中段,文衞路與之交會,形成了一個丁字路口。丁字路口南側,西大街路南,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小廟。這是一座青磚黃瓦的古建築,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它的下部是高高的台基,上部則是廟宇主體。廟門前還長着兩棵柏樹,不過讓人稱奇的是,樹下廟門兩側居然有2對4只石獅子。
“從遠處看廟門口是4只石獅,但實際上這裏有9只石獅!”禹州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教風麟説,這個小廟叫菩薩堂,裏面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因此也被稱為觀音閣。老禹州人稱為“一門九獅子”,是舊時禹州城中的一處名勝。
石獅子也分雄獅與雌獅。一般來説,雄石獅子腳下踩着一隻繡球,雌石獅子腳下則踩着一隻幼獅。
走近觀看,靠外側的一對石獅體型較大。這對石獅子,西側為雄獅,東側為雌獅,與眾不同的是雄獅背上還“背”着只幼獅,雌獅腳下踩着兩隻幼獅。這樣,就有了5只獅子。後面的一對石獅體型較小,每隻大獅子下均踩着一隻幼獅。因此,就有了4只獅子。前後相加,故而有了9只石獅。
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據瞭解,20世紀70年代,9只石獅子被破壞。現在擺放在這裏的石獅子,是後來的工匠們依據原樣重新雕刻的。
品行不端,壞人“化獅”
“菩薩堂和‘一門九獅子’始建於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教風麟介紹,不過關於“一門九獅子”的由來,禹州城中有一個傳説。
從前,小廟附近住着一個馬五。他是個賴皮,專靠訛騙他人度日。有一年,已到大年三十,他還沒騙來錢買辦年貨。他的妻子又吵又罵,還要離婚。馬五説:“不要鬧了,我弄錢去。”
馬五出門來到一家剃頭鋪剃頭。剃過頭以後,馬五説:“把我的眉毛剃掉一道。”理髮師説:“剃掉一道眉毛,大年下,多不好看呀!”馬五説:“少囉唆,叫你剃,你就剃。”理髮師只好給他剃掉一道眉毛。剃完以後,馬五對鏡子一照,故作驚訝地説:“呀!你怎麼把眉毛給我剃掉了一道?”他拉着理髮師到門外去説理。
理髮師説:“他要我給他剃掉一道眉毛哩。”馬五説:“我又不是傻子,大年下,能叫你給我剃掉一道眉毛嗎?”觀眾不知誰是誰非。
有一位知情老人,對理髮師悄悄地説:“他是個有名的賴皮,專靠訛人度日,咱惹不起他。你給他點兒錢打發他走算了。”理髮師只好自認倒黴,給馬五幾十文錢。
馬五拿着錢,買成麪粉、肉菜,高興地回家去了。妻子見馬五買了這麼東西問他:“哪兒來這麼多錢?”馬五説:“賣了一道眉毛。”孩子們説:“咱爹真有本事,咱長大了也跟咱爹學。”
他們一家人的談話,被城隍爺聽見了。城隍爺想:“這家人都壞透了,沒有一個好人。我要懲罰他們。”於是,他吹了一口仙氣,把馬五一家變成了9只石獅子,全部“蹲”在廟門口,讓來往百姓監督這家人的行為。
“兩山”挾制出小巷
菩薩堂正對的文衞路南段,也是一條“有來頭”的路。以前,這條小街被稱為對山巷。其北起鈞台路,南至西大街,全長193米,寬度僅為3.2米。
提起對山巷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種是此巷東西兩側原有兩座歇山頂式建築相對而建,故而得名。另一種説法為,過去站在菩薩堂前,透過該巷可以直接望見淺井鎮境內的北大鴻寨山,而菩薩堂南側又緊貼洪山廟,因此得名。
洪山廟雖然名中有山,但是和大山無半點兒關係。據傳,洪山為宋代名醫,尤擅獸醫,後世尊稱為洪山真人。洪山廟在很多地方都有,禹州境內的洪山廟就有4處,其中3處在農村,1處在城中。很多老人回憶,禹州城中的洪山廟位於洪山廟街中段路北,南邊大門開在洪山廟街上,後牆頂着西大街邊上的菩薩堂。其規模龐大。遺憾的是20世紀50年代後,建築被拆毀,碑刻流失,建築格局已無法考證。
無論是哪種原因,對山巷與菩薩堂早已緊密相連,“一門九獅子”的故事,仍將在禹州流傳下去。
本文作者:呂正子